联邦土地发展局创投控股推介上市招股书,该公司配合上市将共发售最高22亿股,其中7296万3000股将公开让大马公众申请认购,每股参阅发售价4.55令吉。
根据这每股参阅发售价4.55令吉计算,该公司发售最高22亿股,将共筹资约105亿令吉,成为今年来亚洲最大型的上市首次公开售股计划(IPO),也是仅此于面子书之后,今年来全球第二大的IPO。
问题是这公开售股计划对谁最有好处?
按照联邦土地局的安排,FGVH在上市后将有37%的股权保留给联邦土地局合作社(KPF),其中的20%股权将纳入一个信托基金内,由信托基金代表垦殖民看护这批股权,而剩余的17%股权则由联邦土地局持有。
可,如果不是富裕人认购,最终这些属于一个信托基金内钱,谁负责?
由于筹资高达105亿,但是联邦土地发展局拥有的土地所属权出现变化,一个官联企业可能变成私人公司,旗下的庞大土地支配权,是否依据仍原本的路线发展?如果谁钱多就拥有这庞大土地支配权,原本属于人民的照顾百姓的宗旨,很显然已经被扭曲。
未来将出现个人或特定团体买断国家大部分土地,甚至是透过主导优势支配国家大部分土地的发展。这就是此次IPO无法修复的破绽。
FELDA规模太大,如果切割成小块例如园丘或土地发展使用等,有规划功能的上市,我不反对。
至少,FELDA拥地非常庞大,但价值却非常低廉,问题处在如此弱点,集合几个买家(金主)就可以反而在土地使用规划发展上,出现操盘,如果政府否定他们的行为,需要付出庞大的代价从他们手中取回土地拥有权,非常不利民。
只是,依据现在权力与股份仍在政府手中,仍在公权管理范围内;如果未来高价售给外资,就丧失主控权,甚至未来可能面对个人垄断或操纵,并不健康。
对于人民,没有好处。
况且,外围势力要取得外围的63%股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具有富可敌国的财力,特定议程而来的集团,如果横扫剩余的股项,只要稍微比37%多,国家如此庞大的土地集中在外国人或某些人手中也不妙!
任何人都知道,上市公司管理层有权是可以自由处理资产,如果出现变卖或内部资产转移,只要内部管理层或集体大股东(董事会)同意,整个上市公司价值在帐面上是美美的,但是实质上你发现原有资产全掏空,也是可能的。可,只是拥有20%且分裂的散户;如何获得保障?除了,手中握有证明你拥有该上市公司的帐面数字,实际上已经不如原本形式类似合作社稳当。
我们再用想象力,如果一家庞大的土地拥有公司,突然间把所有土地全变卖,结果他账面上的价值不是每块地都赚钱,就等同价值增加,但是所有土地卖完,你剩下的就只有白纸,这些白纸价值有多高?到时候可能比面子书更不实在;价值这回事,好梦幻哦!
在政治上,如果钱换名,名换权,权再换回钱;现在他们没有了权,就必然死守钱,当他们知道名已经狼藉,就什么都是钱了!私营化是过程也是手段。
毕竟,他们透过你无法说非法的手段获得就是提升个中的价值,简单说就是炒高它,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我们也相对的避免如此的炒作为佳。毕竟炒家对于国家实质发展,没有根本的好处,反倒衍生货币贬值。
相对的既然明白这个游戏法则,我们在保障大多数利益,过程就是避免炒高它,甚至让它开始能持平就持平,甚至微跌,套牢,让这些钱继续在原有人物手中,除非他们相对的给我们成绩,也物有所值。
否则,我对于这IPO如何提高它的潜能是有段怀疑的,我比较相信他们需要一笔钱,给持有者,但是这些利润必然在价差里头中得到。
集资的说法背后就是需要钱,需要钱的背后就是钱不够,钱如果需要,用在什么地方?当然他们有个冠冕的理由就是回归肯殖民。
可,联邦土地发展局拥有的土地树老二三十年,获益比不高;如果相对比许多以种植股,他们的地库存有的地皮却远比联邦土地发展局的位置好很多,例如IOI种植,森那美等。联邦土地发展局除了土地多,他们所谓值钱的地皮可以发展屋业或经济转型的有多少?
我个人觉得联邦土地发展局的产业素质并不如规模比他们小的,反倒价值在量。
而且,对于回馈垦殖民的最好做法,还是让他们继续农作,并且依据农业优势与土地肥沃程度来看这些投资。永续耕作,也永续有收获;也是当初联邦土地发展局成立的目的,反倒这次的IPO似乎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未来利润或获益比分或者不分;垦殖民也相对的变成被动与弱势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