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中的马来西亚(转载)
马来西亚历史,你知道多少?
在马来西亚学校课本里的历史,很多都被巫统更改过了,是不正确的历史。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40525756032762&set=a.247710441980961.60565.247704841981521&type=1&theater
世界历史/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历史是历史悠久的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历史的一个近代分支。从文化上和语言上一直到近代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没有多少区别。出于外部的影响这个地区今天分为六个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汶莱和东帝汶。
地理上马来西亚位于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间,在其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基督教的欧洲,在其东北则是中国和日本。从印度、中东和欧洲去往中国的船只必须经过马来西亚地区,而最直接的海路就是经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来西亚自古是各个文化相交的地区,是重要的商路,这个地理位置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使得马来人一再沦入外国势力的影响和支配。
综述
马来西亚独立前马来亚地区的历史可以按照外界影响的主要因素分为四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从印度来的印度教文化占支配作用,从苏门答腊起家的三佛齐是这个阶段的顶峰阶段,从7世纪至14世纪它统治者马来文化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从伊斯兰教的到达开始。伊斯兰教是于10世纪到达马来亚地区的,并逐渐扩散到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大多数地区。三佛齐覆灭后这个地区分裂为众多小的苏丹国,其中最重要的是马六甲苏丹国。伊斯兰文化对马来人影响深刻,但是同时也受到马来人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荷兰和英国继踵而至,建立了槟城和新加坡等基地。1824年的英荷条约分割英国与荷兰在马来亚地区的势力圈,人为地将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分开,后来荷属东印度成为印度尼西亚。
欧洲殖民势力同时也引入了第四个影响势力:为了满足其殖民经济的需要大量中国和印度劳工移居到英占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中国和印度移民成为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对当地的马来人造成巨大的威胁,马来人甚至面临自己的土地上成为少数民族的危险。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人的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华人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和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独立的、多民族的马来亚联邦成立。
1963年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加入联邦,马来亚更名为马来西亚。1965年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决定独立。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巫统的统治下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巨大,1990年代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盖了政治上权利转向马来人的趋势。在巫统不停的统治下华人对经济的垄断和印度人对职业的垄断被打破。马来人的商业和职业阶层建立。马来语成为学校里必修语言,系统的反歧视运动也对马来人有利。虽然这些措施也导致了许多不满,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些措施下一个更完整的、多文化的社会产生了。
印度影响下的马来亚
印度人最晚在公元前3世纪来到马来语地区,印度商人在这里购买这里丰富的树木和海产品,以及与同样很早就到达这里的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1世纪时佛教和印度教在这里均立足,并从这里传布到整个群岛。中国史书中从汉朝时就有对马六甲的记载,7世纪时唐朝称三佛齐为“室利佛逝”。
三佛齐到底在什么地方至今未能考证,估计位于苏门达腊东部某条河的入海口附近,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巨港。三佛齐的国王统治着一个由苏门达腊的滨海地区、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组成的、松散的海上王国达700年。部分时间里三佛齐也控制爪哇岛部分地区,不过爪哇岛上始终有对抗的国家不服从三佛齐的统治。三佛齐是一个商业国家,每年有中国和印度的舰队到这里来做生意,有时甚至有从日本、阿拉伯和伊朗的船只到达。三佛齐最大的敌人是暹罗,暹罗多次试图从北部政府三佛齐。三佛齐向中国进贡来赢得中国作为盟国,但从未受中国统治。
从10世纪开始三佛齐的势力开始减弱。三佛齐不是中央集权的国家,10世纪中与爪哇的一系列战争影响了其商业发展,导致国力衰弱。11世纪开始一个被称为马来的势力开始与三佛齐对抗。马来可能位于今天的占碑省。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普及也削弱了信印度教的国王的势力。最早版依伊斯兰教的地区如亚奇脱离了三佛齐的统治。13世纪末素可泰王国控制了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但直到14世纪三佛齐依然控制着它最富饶的部分。它的香木、海产品、金、锡、香料、腊和果干在中国和在西方均非常畅销。
马六甲和伊斯兰马来亚
马六甲是三佛齐的一个王子拜里米苏拉约在1400年建立的。《马来纪年》称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马六甲很快就占据了过去三佛齐所统治的地区,与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外交关系,并控制中国通向印度德量力海上贸易道路。由于蒙古的扩张这个时候从中国通向西方的陆路被阻。马六甲建国后数年内版依伊斯兰教,其国王成为苏丹。
马六甲苏丹国的政治势力帮助伊斯兰教在马来亚传播开来,一直到达菲律宾,只有巴厘岛依然是一个孤立的印度教岛屿。马来群岛的伊斯兰教是通过印度传达这里的,它与中东的伊斯兰教不同。首先它受苏非主义的影响比较重,其次它吸收了马来人的原始宗教和印度教传统的一些元素。由于伊斯兰教是通过通商,而不是通过军事征服传播的,因此阿拉伯语和阿拉伯的习俗没有被推广。由于大多数马来人无法读《古兰经》,因此马来地区的伊斯兰教不像阿拉伯地区那么严格。由于当地的马来统治者保持他们的权利,伊斯兰教士不像其它伊斯兰世界那样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虽然马六甲苏丹国只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但其影响深刻,它被看作是马来人自主统治的一个黄金时代,马六甲苏丹被看作所有马来统治者的榜样。马六甲成为马来文化的中心,它奠定了今天马来文化的基础:马来土著文化与印度和伊斯兰元素的融合。马六甲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衣着和其宫廷的仪式被看作是所有马来人的标准。马六甲苏丹国对马来语的推广也起了重要作用。马来语是在苏门达腊形成的,随马六甲建成时传播到马来半岛。它成为所有马来国家的官方语言。
欧洲统治
奥斯曼帝国终结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上连接,而与印度的贸易又被垄断在阿拉伯商人手中,这迫使欧洲国家寻找通向印度的海路。1498年被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派出的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绕过好望角通向印度的海路。1511年阿丰索·德·欧布盖克带领远征队来到马来亚,经过一个月的围攻后他占领了马六甲。马六甲成为葡萄牙东方领土的首府。
马六甲的最后一位苏丹的儿子逃到民丹岛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柔佛苏丹国。马六甲的统治消失后马来亚分裂为众多互相之间争战不停的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亚奇、文莱、柔佛和霹雳。其它国家有万丹、日惹、吉打、雪兰莪、苏禄和丁加奴等。16世纪末欧洲商人在马来亚北部发现了锡矿,通过出口锡霹雳富强起来了。但是欧洲殖民势力还要不断在这里扩张。葡萄牙获得了对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的控制。1571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
1596年荷兰人到达这个地区。出于宗教原因和作为贸易上的对手荷兰与葡萄牙矛盾非常大,荷兰致意要将葡萄牙驱逐出富饶的东印度群岛。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领导下他们很快就占据了爪哇岛上比较弱的苏丹国。1619年他们建立巴达维亚为他们的首府。从这里他们向群岛进发。他们与柔佛联盟来对付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强大的亚奇苏丹国。1641年,在数次尝试后荷兰与柔佛的联盟终于占据了马六甲,打破了葡萄牙的统治。只有葡属帝汶还属葡萄牙。在荷兰的支持下柔佛得以在马来亚获得一个霸权地位,只有霹雳得以通过周旋于柔佛和暹罗之间保持其独立。
这段时间里马来亚国家的虚弱为从其它地区到来的移民创造了条件。从印度尼西亚东部来的海盗经常袭击马来亚海岸地区,1699年他们刺杀了柔佛最后一位马六甲血统的苏丹,控制了柔佛,其他海盗控制了雪兰莪。从苏门达腊来的米南加保人也移居马来亚并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森美兰。柔佛的覆灭在马来半岛上留下了一个势力真空。暹罗的阿育他耶王国部分占据了这个真空,将北部的五个马来国家——吉打、吉兰丹、巴塔尼、玻璃市和丁加奴——变成自己的附属国。柔佛覆灭后霹雳成为马来亚的领导国家。
18世纪马来亚对欧洲的重要性剧增。尤其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茶的贸易以及对马来亚的高质量的锡的需求大增。马来亚的胡椒在欧洲也享有盛誉。在吉兰丹和彭亨有金矿发现。锡矿和金矿及其附属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一批移民涌入,一开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他们在城市内居住下来并很快就在经济生活中占支配作用。此后200年里这个分部对马来亚来说是典型的:马来人主要生活在农村,并越来越强地受到富的城市移民社团的控制,就连苏丹们也无法抵挡这些城市移民的力量。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商人到达马来亚水域,但直到18世纪中基于英属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才开始对马来亚真正感兴趣。由于该公司与中国贸易的增加,它需要在这个地区设立基地。虽然英国使用过不少不同的岛屿作为基地,但是一直到1786年它从吉打的苏丹租借了槟城才拥有了第一个长久的基地。此后英国又在槟城对面的大陆上租借了一系列地区。1795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占领了荷占马六甲来防止法国在此立足。1815年英国将马六甲交还荷兰时英国总督斯坦福·莱佛士在当地寻找一个取代。1819年他从柔佛苏丹手中获得了新加坡。槟城和新加坡,加上荷兰作为海上势力的不断没落使得英国成为马来亚的支配势力。英国使用马来亚来抵挡暹罗的扩张。19世纪里马来亚的苏丹们称为英帝国的忠诚附属。
英属马来亚
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署协议最终确立了英国对马来亚的霸权,同时也决定了今天马来西亚的雏形。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区的利益。这个瓜分在马来亚地区划了一条人为的界限,这条界线遗留至今。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联合组成了海峡殖民地,由新加坡总督管理。在19世纪里英国与马来亚的其它国家签署协议,在这些国家中设立代办,帮助这些国家的苏丹管理其国事,这些代办很快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真正统治者。对英国来说,拥有锡矿的霹雳的政治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霹雳也是第一个与英国签署协议同意英国管理的国家。柔佛是最顽强的一个国家,一直到1914年才放弃其独立性。1909年被削弱的暹罗同意将吉打、吉兰丹、玻璃市和丁加奴让给英国。(暹罗保留了对巴塔尼苏丹国的控制。使得今天泰国的南部依然有一个小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给后来的泰国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烦。)
19世纪后半部英国还获得了对荷兰从未立足的婆罗洲北岸的控制。这个地区的东部(今天的沙巴)则由受西班牙属菲律宾控制的苏禄苏丹的名义统治。余下部分则是文莱苏丹的统治地。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苏禄苏丹手中租借了古晋并称自己为沙劳越的“白拉者”。此后他不断入侵文莱,扩张他的领土。婆罗洲的东北部被英国商人殖民。1881年英国北婆罗洲公司被允许控制这块地区,理论上他们受新加坡总督监督。西班牙属菲律宾从未承认苏禄苏丹对这些领土的丧失,这是后来菲律宾称拥有沙巴主权的理由。1888年剩余的文莱部分成为英国保护国,1891年英国又一次与荷兰达成协议确定两国在婆罗洲的边界。这样今天马来西亚的边界就在殖民势力完全不顾种族和语言因素的瓜分下形成了。
1910年英国对马来亚的统治范围成形。海峡殖民地成为一个英国海外领地,由一个总督在伦敦的殖民地事务大臣的监督下管理。这个领地的居民中半数是华人,但是不论他们的种族他们均是英国国民。最早接受英国代办的四个国家,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组成了马来联邦。名义上它们依然独立,但是从1895年开始他们受一个英国总代办管理,实际上它们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未加入联邦的国家享受比较大的独立性。不过它们也无法抵抗英国代办的意愿。英国最紧密的马来盟国柔佛享受拥有自己的宪法的特权,其中规定苏丹有任命内阁的权利。不过实际上每次苏丹均首先必须与英国讨论他的任命。
多民族的马来亚
与其它一些殖民势力不同的是英国始终从经济角度上来看它的殖民地。对于英国来说其殖民地要对英国有利才行。马来亚一开始的吸引力在于其锡矿和金矿,但英国农场主很快就开始试验种植热带作物——番薯、毛钩藤、胡椒和咖啡。1877年从巴西引入了橡胶,在欧洲发展迅速的工业的刺激下橡胶很快就成为马来亚最热门的出口品。后来棕榈油也成为热门的出口品。所有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的和有纪律的劳动力。而英国人觉得马来人做工时不可靠。解决方法是从印度,尤其是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矿山、工厂和港口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南部的工人。很快华人在新加坡、槟城、怡保和1857年作为一个锡矿中心被建立的吉隆坡等城市成为大多数人种。1891年马来亚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华人在主要的产锡州霹雳和雪兰莪占多数。
大多数华人到达的时候非常穷,但是他们勤劳,而且互相之间团结互助(三合会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使许多华人很快就富有起来了。1890年代里吉隆坡的华人首领叶亚来是马来亚最富的人,拥有许多矿山、农场和商店。从一开始马来亚的银行和保险业就在华人手中,华人商业与伦敦的公司联合很快就成为经济上的主力。由于马来苏丹生活奢侈,入不敷出,他们很快就欠了华人银行家的债,这使得华人不但拥有经济力量,而且获得了政治权利。一开始到达马来亚的华人几乎全部是男人,本来他们打算赚钱后就回到家乡。许多人后来回到中国,但是更多人留下了。一开始他们与马来人妇女结婚,产生了峇峇社群,但很快他们就开始进口华人妇女,建立长久的社群,建造学校和庙宇。
印度人一开始没有华人那么成功,因为他们一开始只是作为橡胶庄园的劳动力来到马来亚的,因此他们没有华人那么多的经济机会,此外印度人也不像华人那么团结,他们中有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之分,还有语言和种姓的区别。20世纪初印度的贸易和专业阶层才出现,但大多数印度人依然很穷,几乎没有受到教育。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产橡胶地区的农村聚居区里。
传统的马来社群即无法对付在政治上向英国人丧失其自主权,也无法对付在经济上向华人丧失其自主权。20世纪初马来人甚至面临着在自己的国家里成为少数人的威胁。苏丹们尤其在数量不断增多的收到西方教育的马来人眼中被看作是英国人和华人的协作人,在这些人眼中部分地丧失了他们传统的威望,但是在大多数农村人口眼中他们保持着他们的威望,对于殖民统治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初一个很小的马来民族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伊斯兰的复苏也是对于被引入的基督教对传统宗教的威胁的反应。实际上只有很少马来人版依基督教,倒是有不少华人转为基督徒了。受西方影响比较小的北部成为伊斯兰保守派的据点。至今为止这个地区保持着这个作用。
对于马来人来说一个重要的保持他们的尊严的事实是英国人实际上为他们保存了对警察和当地军队的垄断,此外管理机构中大多数非欧洲人的职位也由马来人占据。华人一般自己花钱建造学校和学院,并从中国进口教师,殖民政府则加强马来人的教育。1905年江沙马来学院开设。1910年马来管理机构被设立,1922年一个马来师范学校、1935年一个马来女子学院分别被设立。所有这些措施体现出了英国马来人的马来亚的政策,而其他民族的人只不过是暂时居民。但是这个政策越来越与事实不相符,为未来的困难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忽视了马来亚宪法的发展。为了维持他们的间接统治,他们试图维持苏丹的权利,反对任何关于马来亚成为一个统一、自主的国家的讨论。英国不但不打算给予马来亚一个统一的政府,而且还于1935年撤销了总代办的职务,将权力又分到各个苏丹国去了。英国人趋于简化地看待各个民族。他们认为马来人可亲,但是不复杂,而且很懒,他们无法自主,在英国军官指挥下他们是好的士兵。他们认为华人非常聪明,但是也非常危险。在1920和30年代里,中国本土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