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华团大诉求》第一章:国阵一诺千金(转载)
文章出处: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3438125796703&set=a.105054422968407.5319.105019692971880&type=1&relevant_count=1
踏入8月份,马来西亚从英国殖民地宣告独立及拥有主权迈入第56年,成为了独立超过半个世纪的国。每年,庆祝这个深具意义的节日,唯独今年的国庆主题“一诺千金”、标志和歌曲充满了争议,可谓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如此劣评如潮,看来这是因为人民看到国阵的无能及对国阵政府在过去50年来的信口承诺反感了,显示着爱说谎的国阵开始得不到人民的响应与支持了,国阵政府又再一次丢脸丢到国际去了。
把《一诺千金》当成国庆日的主题,无非国阵政府是想借披着圣人的外衣,甚至还在歌词中提醒国民要报恩,除了在宣传自己的口号,还硬性要求各族支持国阵,可见国阵在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面对自信的危机,企图利用“我是圣人”来为自己的道德地位加环,甚至还可以借此地位来标签反对党不爱国,一直政治化国庆庆典。
有人说,国庆主题并不是大课题,根本不需要小题大作,既然国庆是属于全民的庆典,国庆的主题理应以塑造国民身份、引导爱国意识为标杆,为全民提供一个努力朝往的方向、或是倡导一种爱国团结的正面价值。至于这个“一诺千金”嘛,则纯粹是阿Jib哥用以吹嘘国阵政府兑现了对人民承诺的竞选口号,毫无价值。
发生这种国庆主题曲的争议,非但显示国阵政府继续停留在党国不分的无知状态,还自取其辱地用尽一切属于国家的公器和便利来为自己的政党自我宣传,把国阵政党的口号(Janji Ditepati)当成全民同庆国庆日的主题、歌曲和口号,简直让人反感和质疑政府的动机。
因此,国阵领袖不应该一方面高喊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国庆庆典上做出各种分化国民的措施。马来西亚本来就是一个,根本没有两个或三个,但是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党国的议题,很可能就会导致不必要的分歧。老黄卖瓜,自赞自夸,至少他手上还有瓜;如果纳吉手上根本空无一物,在上台当首相时向人民提倡的转型方案,只剩下大马计划,但却还可以自赞自夸,这个人恐怕不是老黄,而是老千了。
看透了好事多磨的常态,习惯了峰回路转的剧情,华社竟然出奇地冷淡,并未配合纳吉马华演出歌功颂德的感恩戏码!事情的后续发展,应该也将证明华社这数十年来并没有被白耍,毕竟我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将手中的选票投给民联,让改朝换代之心更加坚定,让未来的大马充满希望。
在这国庆月当中,再加上第13届大选的脚步已经愈来愈近,战鼓随时随刻都会响起。目前的局势国阵选情告急,马来西亚自立国以来首次政权轮替极高的可能性会出现。其中一个因素是马来选民三分天下,巫统公正党、回教党。自从国家1969年513事件发生后,政府将它列为财富不平衡导致的种族事件,但历史学者已经将之真相还原,513是一起夺权的阴谋,种族流血是为政客操弄所致。在1971年开始实行地土著新经济政策,多年来受到惠利的主要是巫统核心权力内的马来人,与权力沾不上边的马来人所获得的协助非常微小,占全国各种族贫富差距...最大的竟然是《新经济政策》下的马来人,受过教育城市年轻一代的马来人对巫统的权贵极其反感。
308大选掀起了一场政治海啸,高傲的国阵轻敌之下5个州落入在野党的手中,虽然较后时发动了霹雳政变以肮脏不光彩的手段夺回,但人民的醒觉已经不是强权利诱能阻挡得了。从709到428净选盟的干净选举大集会看到出席者不乏各大民族,随着国民的教育提升,见识的增加视角也随着宽宏,政治意识已经提高,马来票不再是国阵的铁票。现在又到了国阵要靠华人票保政权的一刻,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听见了纳吉临危喊出“一诺千金”的口号,不禁让人想起1999年,在这个时候有必要提醒大家勿忘华社在13年前受尽屈辱的历史,至今让人难忘的一幕《1999年华团大选诉求》!
比较年长的人应该都还记得1999年华团大诉求事件,想当然尔,很多人也都记得,当时的首相马哈迪因为革职安华事件,而导致马来选票大分裂,国阵选情告急。
说到这事件,其实要由1997年所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谈起,当时的马来西亚同样未能幸免,在经济上受到巨大的冲击,让大马面临自独立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的挑战,让局势急转直下。而当时身为副首相的安华,则是倾向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他认为大马必须实行紧缩政策,包括停止大洒金钱,去挽救一些与巫统关系密切,但管理不当濒临倒闭的朋党企业,必须马上停止大型的白象工程,以提高利率、克服赤字,并且全面进行政经改革。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当年在大马经济蓬勃的时候,是马哈迪刻意将大儿子米占马哈迪塑造成为《马来人的商业奇才》;当年米占马哈迪靠其父遮荫下,原本拥有大马最大集装箱上市公司《Konsortium Perkapalan》;并且同时掌控5家挂牌大型企业,身家估计为20亿左右;更曾经跻身大马年度20大富豪榜。但是1997经济风暴一来,这位《马来商业奇才》立刻被打回原形!安华就是因为在这事件上,不肯动用国库里的钱去拯救米占,因而得罪了马哈迪。
另一方面,马哈迪为了要缓解企业界困境,主张放松资金、降低利率和恢复一些大型工程。过后种种的人事变动,显示两人破镜难圆。在1998年9月,安华被革职及逮捕,甚至被指控贪污和“不自然”的性行为,国内政治局势就开始出现动荡不安了。
安华的大批支持者,在吉隆坡不断举行集会与游行抗议,高喊“烈火莫熄” (reformasi,即改革) ,镇暴警察好几次都以催泪弹与发射水炮驱逐群众。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当时这群安华支持者走向街头的时候,有一些华裔知识分子和年轻的活动者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尝试跨越种族局限,突破“华人不管马来人之事”的旧有观点。但是在整体来说,大部份的华裔还是选择隔岸观火,许多人都认为华人当时的心态,是因为过于保守及想要维持现状,而不想动。
由于安华事件,让原本属于国阵铁票的马来票被分化了,马哈迪为了骗取华人选票(记得,我特别用《骗取》这个字眼),就通过马华总会长林良实、民政党主席林敬益和砂拉越人联党的刘贤镇,对华团代表虚与委蛇,表明国阵《原则上接纳》华团所列出的各项诉求条文。因此,1999年全国大选,华裔选票集中投给国阵,弥补马来选票分裂所产生的缺口。助国阵继续取得大胜,以超过3份2多数议席,继续执政。
可是,当国阵成功过河之后,就马上抽板了,不仅跟华团翻脸,直接不承认《原则上接纳》的承诺,还反口指责华社所提出的欣求,其实是在要挟国阵、意图不良,并说华社的行为就像共产党一样! !
此话一出,当时的巫青团马上闻声起舞,扮演急先锋的角色,率先带领团员到隆雪中华大会堂进行示威抗议,并且恫吓要火烧雪华堂! !也因为如此,才让当时的《华团大诉求》在国阵的恶意诬蔑和打压之下,开始荒腔走板了,更可悲的是当时的一班患上严重《骨质疏松症》的华总领导层,在马哈迪献媚撒娇之下,令整个《华团大诉求》终于胎死腹中,为大马华社烙下锥心之痛!
马哈迪在当时的大马面对经济面风暴期间,宣布退位,嘴上说是让贤,但却选择当时是三位副首相当中,最儒弱的阿都拉上位,目的是为了方便继续垂帘听政,操制国家大事。但他想不到的是,阿都拉有一个很聪明,但不是好人的女婿凯里,话说是阿都拉的智囊团,他的一连串计划让阿都拉在2004年国选大胜。大胜之后,阿都拉也在该智囊团的献议之下,腰斩了马哈迪所有的发展计划,可说是断其财路。此举一下,阿都拉政途不长远是可以预知的了。
后来,阿都拉表面上宣布告老返乡,当时在巫统内部势力愈强的纳吉上位。话说,当时被潜水艇贫污事件及蒙古女朗事件,纳吉当然是想尽办法上位,唯有在权位上得势,他才能压得住一切的事实。
从1999年华团大诉求事件,到如令相隔了13年,马上就要面对第13届国选前的今天,国阵的选情再次告急,而这次选情告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巫统、公正党及回教堂开始出现三分天下的情况,再加上国阵的土著新经济政策只照顾到一些群组的利益,许多中下阶层的年青土著都没有实际受益,让贫富差距愈来愈大,造成不满。
所以,在这个时候,国阵几个成员党,又故计重施的开始来向华社示好,他们又开始口口声声说,“华社是国阵最好的朋友,而国阵向来都是对华团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的,所以要求华人在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将选票投给国阵!”但经历过1999年华团大诉求事件的人,肯定对该事件的记忆犹深,不曾忘记过国阵带给华人的羞辱和欺骗,因此,现在看到国阵又来甜言蜜语,应该都忍不住想要呕了吧!
其实今天的华社,对于纳吉、慕尤丁、希山姆丁等巫统领导人的嘴脸,都深感厌恶痛绝的咯,尤其是看到马华的蔡细历、民政的许子根等人,更是觉得这些讲一套、做一套的政治家面目可狰!老前辈留给我们一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当年被马哈迪、林良实、林敬益、刘贤镇等人一起联手出卖过的华社,今天面对国阵的乞求选票,还要继续上当受骗吗?
至于,时下较年轻一辈的朋友,或许还不了解什么是《1999华团大诉求》?也不清楚大诉求的内容是什么?那么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下这一段欣求的典故,尤其将华团大诉求的前因后果,仔细说给大家听。如果,要了解华团为什么提出《大诉求》,这一切,就必须细说从头了.....
众所皆知,我国是一个由多元民族、多种语文、多元宗教及多元文化所组建的国家。在大马独立前,各族人民在交往与合作方面都和睦。自1957年独立后,大马初期在各领域仍然呈现多元开放的精神。可是随着政治环境的不断变迁,各民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地位与处境,开始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较极端改变。
逐渐来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开始,一股极端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单元化思潮开始抬头了,导致各项带有种族主义单元化的政策,也开始通过法令或行政措施等形式,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重要领域逐步加以贯彻。
到了1971年,文青体育部所召开的国家文化大会上,还通过及制定国家文化政策,同时颁布“塑造”国家文化的三项原则,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其他文化中有适合和恰当的成分可被接受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回教是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
针对这项有强烈同化倾向的文化政策,华社也提出了强烈反对及抗议。直到1983年,为因应局势的变动和需要,推动了董总、教总及各州中华大会堂及商联会等联合成立了“全国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因为它凝聚全国华人社会的力量,领导进行捍卫民族合理权益的斗争,所以当时被拥护为我国华社最高领导机构。
马来西亚各州大会堂暨董教总等华团领导机构于1983年3月30日联合向文化、青年及体育部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为了响应文化、青年及体育部的要求,特联合提呈这份备忘录,原则性地表达了华人社会对国家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当局检讨有关政策的参考。”
全国十五华团为抗衡极端的种族主义及单元国家文化政策,在槟城召开文化大会,并于1983年及1985年向政府提呈华社对国家文化看法的《国家文化备忘录》(简称《文化备忘录》)。
《文化备忘录》及《华团宣言》的签署发表,表达了华社对过去有关当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及教育各领域未能给予各族基本的平等权利,而深感不安,它要求当局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基于联邦宪法、国家原则,以及联合国人权宣言的基础,确保我国基本人权及民主权利不受侵害,并且明确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应以) 我国各族文化的优秀因素是国家文化的基础、 科学、民主、法治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是建立共同文化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共同文化价值观应通过多元民族形式来表现、 国家文化应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来建设,这四项大原则来建设“国家文化”。
其实,当时的华社也是为了要让国阵政府承认及接受我国社会的多元性本质、给于人民,尤其是华社基本人权、民主人权,同时,在联邦宪法、国家原则、联合国人权宣言四项建设国家文化的原则上,去捍卫及争取民族的合理权益。之后,各州中华大会堂、总商会及董教总共15个华团形成华社的领导核心,于1985年,更联合其它主要华团共27个单位签署了历史性的《全国华团联合宣言》 (简称《华团宣言》)。
全国15个华团领导机构也于1986年1月9日成立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借以贯彻1985年10月12日公布的《全国华团联合宣言》。然后,就来到了1998年,由堂联(华总的前身)草拟的《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简称《华团总纲领》),基于这份文件对时局的乐观评估,以及在前两份文件的沿续性方面,让华团产生疑虑,这份文件也在争议声中,由堂联联合部分华团共同签署。
当时的《文化备忘录》及《华团宣言》可说是表达华社普遍及长期愿望,也确立华社所拥有的至高地位,成为当时全国十五华团乃至日后全体华社掷地有声的最主要的长期奋斗目标,是执政者不可忽视的民意。
从这两份《文化备忘录》及《华团宣言》的精神实质文件延续发展,加上基于热爱国家与关心民族前途, 11个全国性华团,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校友联总)、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留台联总)、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广联会)、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广西总会、马来西亚三江总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华社研究中心,草拟了一份获得二千多个华团联合签署之《1999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简称《大选诉求》)。
该份诉求可说是建立在全民团结及维获我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种族主义为中心点,因为华社了解唯有通过平等及毫无歧视的基拙上,落实扶弱政策(Affirmative Action )的实施,以保护及提升社会的弱势阶层为出发点,而且不分肤色、出身及宗教信仰,才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各民族团结与互助友爱,并从中采取步骤,废除一切领域的”土著/非土著”的区分。华社也希望国阵政府能落实议会民主,民主的意义不仅限于每五年投一次票,各级政府也都采取民选制,以体现议会民主的精神实质,并确保选举公正廉洁。
(诉求之参考资料源自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1&Itemid=3 )
在诉求的部份整理中,让我们看到的是:
(一)促进国民团结:当时的华社也针对选区划分作出要求,认为政府必须贯彻“一人一票”之原则,不同选区选民人数的差距恢复独立初期以不超过15 巴仙为准的规定,以避免选举制度里不同选区之选民人数出现巨大差异的情况, 上议员必须民选,以维护我国的人权、正义、和平与自由。同时,恢复举行地方政府选举,以维护人权及伸张正义,以保障全民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权益。
(二)落实议会民主:华社也认为政府必须认可及签署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与联合国人权协定、 扩大政府刚成立的人权委员会,而且司法系统与总检查署应是独立机构,以确保其独立性与代表性。同时, 为迎合时代趋势,实施已久的内部安全法令应予以废除,并制定资讯自由法令,包括修订职工会法令、煽动法令、印刷与出版法令、警察法令、大专法令,以符合人权标准及时代的需求,以保障言论、集会与结社自由的权利。
(三)维护人权及伸张正义:当时的华社也早己对国阵政府贪污的指数汗颜,并认为贪污是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所以大担要求重组反贪污局,使它成为向国会负责的独立机构、 制定法令,规定所有当选的人民代议士和高级公务员必须公布他们的资产。同样身为大马公民的华裔,独立以来都无不在冀望着政府落实公平的惠民经济政策,废除“种族固打制”,代之以按能力分配制度(means-tested sliding scale )
(四)杜绝贪污:认为政府应全面检讨我国经济政策,以克服在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弱点,以促进所有中小型工业的现代化与发展,以制定及落实永续性农业政策,公平及合理地分配土地给极需耕地的各族农民,为所有领域提供公平及充足的支援,包括养猪业。
看到今日国阵政府如何诺用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及其他公共基金,再看看当时的华社诉求中,就有一项认为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及其他公共基金须拥有足够的雇员组织代表,以确保他们的基金应用得当。华社也呼吁政府重新检讨欠缺透明、并已造成商业垄断,加重人民的负担,并助长了朋党主义,不利经济的发展的私营化政策。
(五)公平的经济政策:在华社要求私营化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公开招标及设立公共事业委员会,监督及评估私营化项目,制定反垄断法令,避免私营化领域被垄断,以保障公众利益。
医药方面,华社也认为公共医药服务企业化计划必须取消,让全民特别是低收入者能够享有廉宜有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城市范围内及所有提升的路段,不应私营化及征收过路费,检讨排污服务私营化计划,以减轻消费人的负担。
(六)重新检讨私营化政策:我国的一些公共设施被私营化后,虽然为人民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却由于其操作欠缺透明,私营化已造成商业垄断,加重人民的负担,并助长了朋党主义,不利经济的发展,故而要求私营化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及应公开招标,设立公共事业委员会,监督及评估私营化项目,以保障公众利益、取消公共医药服务企业化计划,制定反垄断法令,避免私营化领域被垄断,城市范围内及所有提升的路段,不应私营化及征收过路费。
(七)开明、自由及进步的教育政策:为迎向新世纪的挑战, 当时的华社也发现了唯有开明、自由及进步的教育政策,才能让国内教育顺利发展,故而特别关注的《 1996年教育法令》 并未公平对待我国华裔、印裔及其他少数民族母语教育的发展,应全盘检讨我国教育政策,重视教育在开发人类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