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来看,马六甲王朝宰相敦霹雳在担任宰相前,就曾担任巴
有些历史传言在暹罗军侵犯马六甲时,敦霹雳领兵奋勇抵抗,结果打败暹罗军,所以获得器重与就敦霹雳在马来半岛的势力,1445年刚好遇见暹罗军从彭亨州来犯。敦霹雳曾以逸待劳,切断外敌对于马来半岛的进攻。
在后期,1456年暹罗军从海陆袭击,也在Batu Pahat痛击暹罗军也是马六甲历史的后话,有趣的教课书把敦霹雳记录成建议苏丹向中国朝贡,之后再与暹罗修复好关系。当然,他的事迹还包含后期马六甲王朝势力进驻苏门答腊等小国。其实,马六甲王朝时代的渊源与苏门答腊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从淡马锡(新加坡)后,再到马六甲有关。
(1409年明朝正使太監“鄭和”,曾到滿剌加賚詔賞賜。因為滿剌加王對暹人的向南推進感到不安,所以很歡迎明朝的使臣,希望能得到中國的保護。鄭和到巴生時,也受到雪蘭莪酋長的迎接。 )
在后期, 马六甲被殖民,十六世纪初整个局势已经改写。在1511年,葡萄牙人灭了马六甲王国后,整个情况出现变化,葡萄牙人除了运输香料只希望贸易,所以倾向重视马六甲的国际商贸的地位。问题是,败退的马六甲王朝势力再形成衍生发展成首相王朝,需知道当时如此柔佛势力并未有足够掌控原有马六甲王朝,以致基本上雪兰莪其实是暹罗,葡萄牙,柔佛首相王朝甚至已经在苏门答腊取代马六甲王朝势力的亚齐也虎视眈眈。
当时的巴生表面上属于柔佛王朝,实际上巴生是相对的松散也没有外在约束的地方。
在1641年,荷兰势力取代葡萄牙人后,更积极的把苏拉威西岛的武吉斯人引进雪兰莪。在当时的整个马来半岛仍处於地广人稀的局面,巴生在当时由于马来人与武吉斯人相处融洽,最终原本只是雇佣兵的武吉斯人建立足够的政治势力,在1740年也进入苏丹统治的年代。
就因为权力与资源分配出现不平衡,雪兰莪也出现首一场的内战。一些人描绘成无关中国劳工,一些历史资料却写明他们参与,并且内战其实与他们政治势力需要其实是息息相关。曾经整理了一些资料,不再赘言。
从 巴生的开发,我们可以发现是从海边而往内移,也几乎所有集落的出现,从零星到大规模,物质的贫乏与历史的渊源全与河流有关,更可以说整个巴生发展甚至整个 巴生谷的发展,都是如此,人口会往内移动,说穿了是垦殖民。肯殖民的身份不过就是奴役,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些殖民地在19世纪才逐渐蓬勃发展。
也由于原居民本身具有特定生活形态,悠游自在,自然没有必要冒险。所以无论最终为什么巴生与许多雪兰莪外围城市从聚集到形成城镇,全与殖民地政府文明有直接的关系。
从巴生港口历史来看,胶园仍主要集中在海边一点,诸如
早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即已出现。英国人在此开辟了班达马兰橡胶园(Pendamaran Rubber Estate)。
马来半岛适合橡胶树的生长,从巴西移殖到半岛并且有系统的开发,问题是锡矿的历史应该比 胶树更早。十九世纪中叶,马来西亚太平地区发现有丰富的锡矿藏,华人相断前往开采,除个别矿主外,大部分是矿工。当时叶亚来带了一批批的垦殖民到内陆,交通不便,相对需要一个比较能掌握锡矿藏的人才,有趣的选择首创义兴公司于巴生的赵煜 (1843-1892),赵煜后来也当了甲必丹(英语captain/马来语:Kapitan Cina)。
赵煜十七岁南来,受职拉律一代的矿场。
如果历史不是遇见正确的人,其实并不会发生改变。
就因为这些人在巴生出现,结果由于吉隆坡是巴生河与莪麦河的交汇口,才会逐渐形成城市。一些人把巴生与吉隆坡历史精密挂在一起。我说绝对不是偶发,你可以想想英国殖民地政府,所携带的部队,人数不多对于还没开发的处女林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当时需要庞大的外移民是殖民地政治需要, 更可以说恰好遇见兵荒马乱的晚清与内战不断的中国。
Kuala是两河汇流。巴生与吉隆坡的兴盛就好比此消彼长。吉隆坡越发展,巴生相关人力物力在物资贫乏的当年,实在难以两全其美。
殖民地政府不断希望从巴生与吉隆坡建立更有系统的管理与长期政治统治部署,其实投入的资金与物力杯水车薪。
1880年,英国殖民地把政治核心政府单位从巴生迁移到吉隆坡,人口是华人矿工居多;在地方管理上英国殖民地把管理责任交回各个族群的领袖自己负责,或许吉隆坡距离巴生更远离海边,在战略与保护上必然更周全。
我们难以想象整个英国殖民地政府在 1880年有多好,整个移都的计划,单一个参政司官邸还必须从巴生原址拆除,从巴生运送到吉隆坡西山,重新组装。反观,当时英国政府把有限的资金发展铁路,这点可以发现殖民地对于资金与管理上是可取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