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是,别这样写。是与奴家思想比较直接有关。
你要怪董仲舒的儒学,还是要指他之前?董仲舒后儒学,是的。伦常纲领,鲜明。就孔孟思想来看,非也!
大道执中,你说管还是不管?不管,朝代早就不会换。
如果皇帝要杀好人,儒家依然主动找贤君的。讲求恕道,公开非议。儒生是议事,并且敢于异议,是写历史的人力求符合政权的需求,不完整记录整件事情,这些都可从野史,个人文章驳斥儒生是顺应的观点。
在改朝换代的各个中国的历史,儒生是中流砥柱的。甚至为加害者(蛮狠政权)说理献策,避免种族大屠杀的儒生都存在。
董仲舒把儒家甲天下,王充著《论衡》对抗过董仲舒的。
某个程度上,儒家谈四维八德,也就是维系社会规矩的纲领,可是并不一定就没有思维错失,也未必为所有道理必之处。讲求的是教化。
儒,犹如匕首;到位叫规矩,不到位的想把用它限制其他人,问题是匕首可能伤及自己。有问题不在匕首本身,而在使用者的心态。我只能如此清晰区分。
儒者,求仁也。也就是说儒是人之所需,谈的是透过仁,二人,人与人之间外在的和谐给予人一个规范。老子说孔子与门生固执。择善固执,本身没错的。
儒学提出的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对于物体原理必须先搞清楚,致知就是明了问题根源找到道理的依据,所以孟子主张辩论。仁之法,在于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症结在华人残留封建的迂腐。
造成人愚不可及,就是以为人定胜天,也不思考自己胆大妄为的过失,还有根本上负责不到。就好比莫贝尔,最终发现自己错的离谱。人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正确的开始。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整 个道理必须就回答事项理解,他提及的事情就好比你条件不足,结果要别人录用你,你穷于辩论说服,倒不如完善你的才学修养等。还有我们习惯把人神话,把孟子 当亚圣就不质疑他或有思路上的偏见。儒学最初也提倡择善固执,所以每个儒者会自由思索与发展自己理论背景。
到后期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儒学为服务统治者。更 偏了!成一家之言是古人的梦想,但后期也没这回事了,思维变成狭隘,依循。因为纳言机制不存在,还有语言打压的情况是越来越严重。
各个古代文集的含义,具有本身的特质,无论是个人或时段,应在时段背景理解儒学,勿断章取义。
1 条评论:
内涵深厚,说书说教,说文说儒,更具深度。大气之人,大气之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