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

吉胆岛历史与网页介绍(转载)

(在雪州旅游,除了瓜雪,海岛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是湿地,有历史有浓郁的华裔文化产物,更有地方特色的吉胆岛可以做旅游景点的连贯,加上位置在不远的班达马兰新村是全马来西亚第二大新村,有众多神庙与地方特色。如果可以再把海南村与teluk gong与巴生肉骨茶大型商场结合,加上更南端有棕榈海上度假屋,我想可谓是相当丰富的卖点。可以形成黄金海岸旅游独特的一环)

(看到吉胆岛做了如此完整的网页,很难得,在此推荐。我刚从吉胆岛回来,不过觉得吉胆岛作为旅游地点,但是商机不算多,除了美味廉宜的螃蟹,LaLa蚌等海鲜,但电流供应等仍不够稳定,他们也没有思考如何把吉胆岛特色弄得更独一无二,除了脚车是岛的唯一交通工具,我们都知道吉胆岛是独特的湿地形成的居住地,有着两个市集,吉胆岛与五条港分别坐落在同一岛上,如果结合红树林发展生态旅游,除了让游客垂钓,感受在海上排场的居住,并可以直接在这些渔场上办烧烤或在星空下感受海天连一的感觉,改变及增进海上养殖兼旅游的玩法。应该很不错!)

吉胆岛历史与网页介绍(完整资料请您链接一下的网站)

http://www.pulauketam.com/

曾经到过吉胆岛旅游的游客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同感与惊奇,如何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带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呢?其史迹是值得一提及赞扬的。

吉胆岛原是荒芜人烟的弹丸小岛,红木丛生的沼泽地带,亦是盛产螃蟹之地。最先来到吉胆捕捉螃蟹的,是自来吧生港口海南村的三位海南籍先贤。

初期,他们每隔一日划着舢舨来回两地。然而路途遥远,为省时起见,他们在岛上砍伐红树木建立简单的哑答屋居住

(公厝前,地点在港内河直往至岛的另一端的河口处)

然后,他们轮流往返于港口售卖螃蟹与购买日常用品。并1872年开始供奉昭应,天后娘娘神位。

1875年间,福建,潮州籍贯的先贤们亦相续来到吉胆。至1883年,人数增至数十人,这时候以捕捉鱼、虾、蟹为主 。开始有小商人售卖日常用品及收购鱼产等等。后因环境不够理想之故,慢慢的人们由公厝前移居至现在居住之处。

早在1892年的街场区已开始有两层楼的哑答板屋。 前座为乡亲们聚会联谊休闲处,后座为昭应庙天后宫之神位安置。(现为村委会会址)。并由海南岛运来神龛,牌匾“海表英风” 刻光绪年间。

1896 年警察局建立于街场区。1895年福龙宫建立。


-----------------------------------------

当时从中国来找生计的先贤们为数众多,同乡里或同姓氏的彼此互相依靠,先后于东街区,潮州港内,过港,港尾区等等建立简单的哑答屋,大约十多人 住在一起相依过生活。各别的公司厝(绫厝)都有称号,如东街琼昌利公司,港尾裕顺发绫屋等等。至1900年间,公司厝增加至二十多座,人数有两百多人。


将渔网张开来看,是一格格的四方绫角,俗称为绫网,捕鱼叫捉绫,捉顺丰绫,马交绫等等。早期从中国来的渔网不耐水,乡亲们用红树皮液染过晒干后才拿去捕鱼。 称之为“NI XIA”。加上补网工作都在公司屋进行,所以公司屋俗称为绫屋。

当时的乡亲们多是只身前来,在**吉洞安身立命后,又回了一趟乡里把妻儿接过来。 然后在公司厝旁建立自己的住屋。 另外一些单身乡亲也在这里成亲了。于是乎,人口及私人屋子也越来越多了。

**吉洞(当时吉胆和吉洞{潮州发音}通用,后来以华语发音吉胆较接近马来文发音, 故统一称为吉胆)

比较晚来的乡亲也就投靠在相同姓氏的公司厝里。在华人文化里,同姓,就是同一个“阿公”,无论是去到那里,都是自己家里人,有照顾的义务。

现今岛上还保留着十多间公司厝。 虽然已没有人须要住在里面,但在旁边的屋子主人都有名字在公司厝的名表里。每年会给一点钱以付还维修费与电费等等。没有公司厝,他们的公公也不会吉胆住下来。一方面提醒自己的子孙不忘本,一方面公司厝也成了左邻右舍 ,得空时休闲喝茶谈天的地方。

-----------------------------------------

10至20年代

早期,各地区之间并没有桥梁连接,想要去另一区都须要划着舢板。甚至须要涉土而过。 没有电供,用木材生火煮饭,晚上点煤油灯,饮用的是下雨时收集而来的,呈淡红的“哑答水”。当刮风下大雨时,整间哑答屋就在左摇右摆中渡过。出海捕鱼用风帆,工余时,用红树皮液染鱼网,甚至染衣服以耐用。日子,这这样过去了。

安居后,乡亲们开始写信或寄钱回乡里。当时叫做写“批”。当时有许多商船来回马中两地,顺道担任传递员,将“批”交住两地乡人。随着船期出发,有时须费时2-3个月才收到。 晚期发展为交给商号,或在两地有分行的金店代为汇款及兑现。

1910年间岛上有鸦片馆,内设有邮箱,后来邮站附设于警察局内。后期有同丰号与海安号渡轮来住港口。俗称“火船”.


-----------------------------------------

30至40年代

1942 年日军占领马来亚,兵荒马乱,马中两地逃难到吉胆众多。当时吉胆岛可称为理想安乐之乡。 人口大大增加。

在战后各区乡贤有感新一代求学的重要,纷纷复办或成立了五条港新民学校(1937)、港尾竞智学校(1946)、街场由华南与联强学校合并的华联学校(1952)

-----------------------------------------

50与60 年代

50 年代初期,日本油屎引擎与原子渔网的引入,令捕鱼技术大大改进。尤其在 60年代政府鼓励拖网捕鱼后,鱼获产量剧增,渔民 收入增多,一改以住的困苦生活,房屋也渐渐改建为锌片板屋。

鱼获剧增,政府也同时增建了吉隆坡新巴刹,开始有一些乡亲前往外地开设卖鱼档口,并定居下来。 各乡亲们也纷纷开设鱼行,鱼粉厂与造船厂。雪鱼公司与吉胆渔民合作社 (1957)也先后成立,供应冰块保鲜渔获,并为鱼行提供外地鱼箱运输服务。

这时,街区场有部份商家以小型汽油发电机发电自用。后来乡贤们成立了吉胆私人电火公司, 并将电流供应至全岛(1964)。中华电影院(1958)也为乡亲们提供了影视娱乐。

这时期公司厝遂渐空置,乡亲们纷纷有了自已房屋。有8 间渡轮提供载客服务。唯上下岸还须经过舢板,电话局(1961)、吉胆中学、(1965) 、中华戏院、油站、政府诊疗所以及各乡团,姓氏公会,神庙也纷纷成立了。

这期间吉胆乡委会成立,由岛上各社团担任委员,负责联络政府协调发展工作。 独立后由政府拨款兴建,岛上主要的道路与桥梁也陆续建成了。当时街场区兴建的码头也取名为独立桥头。

-----------------------------------------

70至80 年代

1967年早上一场大火,烧尽了吉胆街场与港内区共计180多间的屋 子,政府重新规划了店屋及港内住宅区的格局,建好后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屋子,并让乡亲们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下屋子。

1972年晚上又再发生火患,这次烧毁了80多间店屋。政府又以相同方式重建店屋。有感防火工作的重要,乡贤成立了吉胆义务消防局 (1974)。

80年代期间,渔民罢海三天(24/3/1986)。和平请愿政府修改渔业法令。后来没有捕鱼执照的村民便渐渐的搬迁至外地捕鱼,如兴楼,苏利利 等地。 这时期人口大量外移。由近两万人跌至目前九千多人。

随着政府鼓励养殖业。乡亲开始经营水上养鱼场。鱼粉厂也走入尾声。接着马来亚银行分行也开张营业了。(1983)



-----------------------------------------

90年代

1991 年8月15日。吉胆新码头开幕,客船直接靠岸。

1992 年底,自来水启用。接自港口海底自来水管的工程完工,乡亲们摆脱了靠雨水过活的的日子了。

1993 年,新乡村医院启用。

1998 年12月1日,政府委托 Alam Flora公司进行垃圾 收集工作, 并载往吧生谷的垃圾填埋场处理。

大大改善了岛上的清洁环境指数。

 

1999 年大型冷气快艇投入服务, 取代了原有的木船。航程从一小时缩短至三十分五钟,

这期间吧生港口电动火车终站的设立,亦大大地方便游客前来吉胆岛观光。

-----------------------------------------

2000年至今

2000 年期间,Maxis, Digi, Celcom 开始在岛上提供手提电话通讯服务。

2006 年,TM Streamyx 宽频上网服务也来到了吉胆岛。

2007 年,曾在岛上行驶了2年的电动脚车与摩哆车,基于安全理由被全面禁止了。

2008 年1 月1日,国能全面接管全岛的电流供应,吉胆私人电火公司也走入了历史。

时至今日,吉胆已是个基本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海鲜驰名的渔村。是吧生谷一带海鲜主要供应处,亦是雪州旅游胜地之一。
-----------------------------------------

资料参考:

1)吉胆岛海南会馆87周年纪念特刊 1908-1995

2)吉胆华人文化节特刊 1994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