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对中庸的个人解读

把孔子与子思等对于中庸的看法简化,应该不难明白吧?

可能大学里头还有的细查浅近,就是看似深奥,其实是文言文字眼浓缩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是孔子口中的君子必须常常放在心上的。

隐恶扬善,不是说要护短,而是夸赞正确的行为,以致大家不在谈论过错中,彼此心生埋怨;在性恶抑或性善论中,儒家开始的部分并非否定两者的存在,也绝非谈论先有善抑或先有恶?因为善恶这东西,两者导向不同。谈论善,或许成为楷模;谈及恶却无法致知更明,因为区野,一些人不承认,甚至对于错过,更持有反击的意图。好的东西只需依循,恶就算要做借镜却导致更多延伸的分歧。

聪明人不会不实践自己认定可以的东西,却往往容易妄断及高估自己;愚昧的人一是不理解中庸该如何拿捏;另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认同cc liew指的孔子的看法,因为对于孔子来说道就是天命,没有人可以逆道;也就是逆天命而活的很好;知命认命或许与孔子在他过去的身份职能及他学识上有所关联。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的学问仍是学而问回来的,在周朝其实相对与商朝的确实必须有所借镜。这些对于孔子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周朝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影响。

其中,依循这四大制度,完整化这整套理念。孔子是相当关键的代表。在汉代,董仲舒在昌盛的道家思想下,为什么会走向独尊儒术,其实也是走回头路,孔子说不好走回头是灾难;有趣的一场场“聪明人过火做的逾越的事情”出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