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小众富与大众能

环顾东西方文化特征,他们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取舍。我们不难发现;残存在东方遗留的是保守主义与宗教原旨;相对于文化与王权低落自由主义开阔的人文特质,叫人从精神本位思考,更趋向与人文,但是在我这种本位不断开阔与扩大;物质需求与人对于自我表现与要求更具体;结果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出现另一种冲突与对立。

依据宗教说法,过去西方在清教徒时代,戒律是严格的;由于美国当时是法国与英国移民为主;而澳洲是囚犯与思想犯罪的教徒移居地;所以异教徒(普遍说法是基督教徒等)相对的在这两片土地上,人的自由度比较高,在后期冲击了欧洲大陆;也令教皇的管辖权越来越小;结果剩下梵蒂冈。回教教义类似清教注重戒律;由于派系主张制约戒律比较多;就算我国提出的现代回教观点,也试图学西方那套普世观点,问题是他们根据的是可兰经,强调的还是同样一套保守势力,差别在于国阵强调的那套只选择民众做;但领袖未尽然维护戒律。好像中东倍非统治者与人民的贫富有差别。

在苏俄共产世界陆续瓦解,可是相对于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仍存在;中国共产党修正路线;反倒社会路线本身凭借当年席卷全球的力量不是民主,而是均富;要达到均富的目标,不外公平分配。在民主体系的欧美;统治者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要达到均富的目标,但是这目标也恰好是选票来源是人民;人民如果觉得不公平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政府。

某个程度上,东西方价值的对立在于保守力量与西方物质价值的交互。

如果我们错误以为保守力量例如宗教原旨没有好处,但是相对于戒律,朴实,追求满足于心灵而非侧重物质需求;我们却看见另一个平衡点。

老庄提出的清心寡欲;相对于物质略夺;人的所谓财富是相对有极限的;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次帝国主义与纳粹;都倾向与人种本位思考而非为集体人寻求真正平衡的利基点。

物质对冲,可以清楚展现人所谓的财富是有限的;分配机制在人类文明社会,从来没有稳定过;大家如果有能力与机会多是朝这样物质核心争取最大的利润,满足短暂人的物质欲望;问题是这些物质满足从来没有给人扎实与拥有;由于人生时间有限;我们把这所谓的拥有交给自己子女;反倒在所谓永恒价值上得到臭名,这样的逻辑竟然是相对;只有精神懂得真满足,知道人生对于社会价值的地位,付出与贡献相对的给自己留下正确的位置,许多人的私心就会逐渐改变;人的美丽才能从外到里。


我们可以看见地球上存在和平有一种规律是“小众富与大众能”同时间存在;目前,小众富取决于大众的能;能温饱,能消费,能生活,能有基础满足,能上进,能思考,能求心灵与物质中的平衡;我们已经无须执着于共产理想,也不用过于偏重与发展功利主义的资本家原理。资本家回馈裸捐是一种做法;但是如果大家更平实,懂得自律;不过度的奢华,浪费地球的物质;少了贪婪,清心寡欲的宗教精神从心灵出发,人类似乎找到另一个新起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