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线制成型却未能成熟,部分人士把思考点放在第三势力。或许借助第三势力,他们的概念仍是非我即你,非你即他。
他们谈的是第三替代政党,属于集合里头,但不是对等,第三势力属于让朝野竞相找到人民要什么,而不是他们说什么给人民选。
是他们说什么给人民选,不是民主;而是施舍。
这与我原本构想的第三势力有一段明显的落差。
因为他们提出第三势力需要政治人物的涉入领导;里头的认知也与第三势力的真正作用,最终可以去到那有关。也促成一些人错把第三势力当替代在野党的在野党。
这些强,减强与弱。两线制与认定成第三势力必然没有市场价值。
反观,两线制若是纵横学里头的连横;第三势力却是一股合众。
所谓第三势力是介乎朝或野之中的公民社会;也就是说属于选民与政治人民在权力赋予与剥夺形成一鼓以自身利益为主流的交织点。
厚实的建构意见平台,思考如何形成除了选票以外的权力,推动属于国家机制需要但碍于对于政治人物不利所以无法贯彻的地方选举,法律废止,公投基础,政治弹核或开拓更大言论自由空间等。这些都是目标与意图。
过去只有:
朝>选民<野
现在是
朝<中间选民>野
朝野的权及势力被有效制衡。
(中间选民的特征是虽有党籍,以国家前途与公权力做思考)
也就是说,把原本属于种族视角的政策,去角质与圆融。世间没有完全分配到人人都有的利益,却必须产生当需要与应急的所有人不会被牺牲与忽略。
可是运作的模式却是去政党政治化,如果在两边政治趋向没有选择或不及格的时候,我们不用因为种种原因对政治灰心;反倒我们可以集中在于选人而非选党。当然,去政党政治化是对于自身的党与对手的党都深感失望。建立超越原本的政治影响力促成朝野内部矛盾力量的洗牌。将属于他们的非主流的人士变成政坛的主力;把原本属于主流的人扯下马。
这点,只有在有党员身份的人放下政党刻板认定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是促成小党及独立人士脱颖而出。方式也可以像透过形成第三大政治势力来左右朝或野,这些政治力量的形成也远比集中在于选人而非选党稳定,因为趋向较有系统。
可是,发展第三势力问题不在于谁领导,而是如何促成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民意。只有这的民意确实存在,第三势力就像非政府组织的聚合体,重点最终还是思考如何落实公民社会,扭转政治人物说了算落实人民可以把你选出来,也可以把你推下来,把社会机制与国家需要的任何政策修正补强与淘旧翻新找出来,正本清源,催化及促成人民主权的概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