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第三势力”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第三势力”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没有势力也称得上第三势力?

我不否定第三势力的作用力。但是,现在他们表现真让我傻眼!什么是第三势力?没有势力也称得上第三势力?

左也第三势力,右也第三势力;与我当初第三势力看法落差颇大;我提出的是在重大课题上选择有利于人民立场,透过舆论制造压力让朝野竞相靠拢,并且透过政策与行为来体现有利于人民立场。现在的第三势力根本不是什么第三势力,因为他们正确的名称是失势分子;再次,提醒所谓还想展开左右政治决策的人,采取有效的观点与导引自己可以影响局势的影响力。

目前堪称第三势力的,是从无到有的例如“拯救大马”委员会与净选盟等。他们是对的,属于公民意识一环的。他们才是第三势力! 

有这后,才谈第三势力!否则,你们只配使用失势分子或失意分子。谢谢!

2010年11月13日星期六

谈第三势力,靠什么?

说到政治,不能不现实。没有目的,任何手段是多余;如果目的是为了落实民主,打造更好开阔公正的政治局势,我们没有理由反其道,舍其正道,逆其道而行。

说到两线制,在朝野博弈当中,朝或野都可能舍弃人民,就算第三势力,也罢!同样会舍弃民意。

关键不在谁主民主,而是谁想为人民立定主权在民的民主,而不是由于政治分化重整在没有被归为的板块与失意分子凝结成一块,想依靠从旁杀出。这样的杀出,如果动机是个人在朝或野得不到有效的地位,退而求次的领导群众,这样理念非常不一致,思维很难统一,免为其难说发挥中间制衡,但是能制衡什么?

在自己力量不足,却由于在两军势均力敌下,起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问题是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有投机的趋向?抑或在中间是靠左靠右,最终一群人还不是被扯的四分五裂。

过去,经我思考的第三势力不是失意分子的组合,更非必须在朝野中找一个码头或恰当时机来一些投机的做法,反再益如果真退党,对于朝野之中,他是什么一样的板块?

看起来比较像:(若再益=第三势力)

国阵vs民联+再益;

或者说当国阵的势力>民联+再益,在原理上根本达不到任何政治效果。

就算国阵<民联+再益;如果扣除再益还是等同国阵>民联。如果再益说的变成关键的筹码,再得不到最高的利益后,再益会不会倒向国阵,做背弃人民与他原本想做的事情?

如果是,再益的角色又是什么?第三势力难道将是人民的叛徒?如果不是,问题更有趣,为什么不是整个板块,反倒人民的主权必须区隔成比较被动的凝聚力不足的第三政党,就因为对于人民意愿的不一致?但是我们能从再益身上看到多少的与人民意愿的一致性?

在缺乏理性分析,反倒第三势力的角色是借由政治领导,而非公民社会非政治力量团体思考,我想这些力促再益或翁进行的整合,只是意见清流,说的更白一句,在非常现实的政治割据中他们有票却没有席次的,由于实力刚好不敌朝野核心两者。想巴都沙比的杨德利一样,政治影响力的扩张有一定的限度。

人民永远知道人民要什么,朝野也相对的其实很清楚知道人民最终的力量可以大至多少,小至如何;问题是另一股政治所谓的中立却给人带有许多非议性人物,例如再林,许月凤,黄朱强,未来是不是外加更多人?这些人已经自号是中立玩味的第三者,我们选民对于这些原本选择有所趋向,他们由于背弃选民意愿却由于个人问题带来许多问题与不良的影响。试想,这些人如果靠再益太近,问题就像公正党吸纳太多国阵的遗孤,最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理一些毒瘤,例如出现给人家看笑话的,未退出马华就当选人家区部主席的李崇孟;现在在这些是是非非由于个人意见与姿态出现问题,却没有思考如何盘整反倒想出走弱化反抗不利于人民意愿的影响力,谈第三势力,靠什么?谈第三势力背后形成一个很大的为什么?

一直侃侃在谈的人,在我不断度算时机未到,或者说只有不断的先把人民教育好,对于自我与集体公共意识足够,只有人民懂得自己是什么,能做出除了选票上外加许多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谐,司法独立与公正,行政效能强等许多让国家趋向正面发展的组织与促成影响,否则所谓第三势力,不过是残余政治乌合之众的统称。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第三势力是一股合众

在两线制成型却未能成熟,部分人士把思考点放在第三势力。或许借助第三势力,他们的概念仍是非我即你,非你即他。
他们谈的是第三替代政党,属于集合里头,但不是对等,第三势力属于让朝野竞相找到人民要什么,而不是他们说什么给人民选。

是他们说什么给人民选,不是民主;而是施舍。


这与我原本构想的第三势力有一段明显的落差。
因为他们提出第三势力需要政治人物的涉入领导;里头的认知也与第三势力的真正作用,最终可以去到那有关。也促成一些人错把第三势力当替代在野党的在野党。
这些强,减强与弱。两线制与认定成第三势力必然没有市场价值。
反观,两线制若是纵横学里头的连横;第三势力却是一股合众。
所谓第三势力是介乎朝或野之中的公民社会;也就是说属于选民与政治人民在权力赋予与剥夺形成一鼓以自身利益为主流的交织点。
厚实的建构意见平台,思考如何形成除了选票以外的权力,推动属于国家机制需要但碍于对于政治人物不利所以无法贯彻的地方选举,法律废止,公投基础,政治弹核或开拓更大言论自由空间等。这些都是目标与意图。

过去只有:
朝>选民<野

现在是

朝<中间选民>野
朝野的权及势力被有效制衡。
(中间选民的特征是虽有党籍,以国家前途与公权力做思考)
也就是说,把原本属于种族视角的政策,去角质与圆融。世间没有完全分配到人人都有的利益,却必须产生当需要与应急的所有人不会被牺牲与忽略。



可是运作的模式却是去政党政治化,如果在两边政治趋向没有选择或不及格的时候,我们不用因为种种原因对政治灰心;反倒我们可以集中在于选人而非选党。当然,去政党政治化是对于自身的党与对手的党都深感失望。建立超越原本的政治影响力促成朝野内部矛盾力量的洗牌。将属于他们的非主流的人士变成政坛的主力;把原本属于主流的人扯下马。
这点,只有在有党员身份的人放下政党刻板认定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是促成小党及独立人士脱颖而出。方式也可以像透过形成第三大政治势力来左右朝或野,这些政治力量的形成也远比集中在于选人而非选党稳定,因为趋向较有系统。

可是,发展第三势力问题不在于谁领导,而是如何促成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民意。只有这的民意确实存在,第三势力就像非政府组织的聚合体,重点最终还是思考如何落实公民社会,扭转政治人物说了算落实人民可以把你选出来,也可以把你推下来,把社会机制与国家需要的任何政策修正补强与淘旧翻新找出来,正本清源,催化及促成人民主权的概念。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发展第三势力只是笼统的简称

其实把正确的人民定向称呼第三势力,会无形中把夹杂在两线制之中的命题窄化。两线制若无助于发展政治制衡,因为朝野仍无视于人民诉求为最终决定。如果朝野都可以凭借在行政利益上追逐彼此的政治最大利益,无形中人民仍遭殃。

发展第三势力或许像替代在野党的第三者。

但,我个人觉得在朝野竞技,仍无人提出具体的施政方案。

在营造公民社会之际,最理想的是人民对于公议空间有更深厚的认识,借由形成各个因应课题需求的团体社会关怀组织,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反制的力量,从中铺排任何课题延伸上遭遇的技术问题与更专业的谈判。

或许,发展第三势力只是笼统的简称。抑或在政党制衡力量上称为第三势力往往是最薄弱的板块。

我个人希望促成朝野关注命题,必须超越党派,以理说理。

唯这样的第三势力需要的除了民间的觉醒高,更需要涉及的学术单位提供专业的咨询与客观的辅助。只有把看问题的视角深化,把笼统问题部分稀薄,只要认同达到共识,人民最终获得最大利益。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第三势力

我个人倡导第三势力,所谓第三势力应该有舆论压力团体,公民社会团体,我只能称呼的永远的在野党,非政府组织,部落客,意见领袖,非政党党员等。

如果我们把视野化整为零,我们就应该对事,不对人。

把个人崇拜与塑造领袖的习惯改一改。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媒体必须影响当政者

媒体必须及必然随着政局改变而改变。问题必须透过更多人展现自身正确的观点倒过来影响媒体人。

如果各位有留意,过去报章把独立在线或当今大马这几个字视为禁忌。可是如果细看报章的内容,报章已经企图引用网络新闻判断与根据令新闻呈现的更多元化。这是报章媒体有在进步。

不过,未来报章媒体只能贴在网络媒体的写作方向之后而不是之前。报章已经失去在建国以来社会领头羊的角色。

人民思变,而媒体未变,诚然媒体必须拿出更大的诚意与信心去影响当政者,不是被当政者所影响。因为媒体如果有群众基础,说的话就是代表第三势力。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回:张以勒

不好意思,我个人是第三势力的倡导者。我不是皈依无党无派,也不是惟中立。但是我无党无派。

但是对于“我無黨無派(?)——公共評論語境的無奈與荒謬宣示”这样的说法,只能说不在其位,不能做最大的诠释。

在公议空间内,朝野议政的思路已经纠缠很多人,例如支持其一立场肯定被认定有背后议程。

问题是例如我单纯是想制造一种竞争的舆论空间,朝野与民众的关系必须是互动及朝野的作为必须是反映人民所要的所有思路。

你虽然提出我要表达的,正是你所说的:中立、客观、无私、不偏袒。

但实况不可能出现。

因为民主是带有侵略及打压的,还有民主的模式根本只是口谈的公义及超越党派。

问题就像一个座谈会只有认同者会出席,而异议者不被接纳及主动的出席。

这是民主下结构式的障碍,集体性意识过于挂帅,个人言论已经变成争取认同舆论空间更具有成效。

简单说:如果行动党或马华办一场霹雳州政局论坛,彼此间是没有意识到对立不是民意的全部,也没有意识到尊重少数中,为什么少数必须被尊重。

无党无派不代表中立及无立场,无党无派更不是道德的问题。却是一种拉扯两个返回思考交合及议论下寻找最好的出路。

老实说,朝野在这方面很烂,我个人不希望为了达成民主而出现打压真正民主真谛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刻意表明自己“无党无派”。如果目的就是要朝野把问题还原到基本步,把思索点放在人民选民身上,强调“无党无派”已经是要令那些只是朝野政党的人士清楚自己真实的势力,不过几百万,还有接近上千万的人,或仍不是选民,或对于认知意见恰好只是一些朝野意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有“无党无派”会是障碍吗?如此强调又有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