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的心得记录
http://thefreemedia.com/index.php/weblog/19659?&depth=9&order=1&sortby=3&render=nested
看过四书五经的人,依据内容的某一句来谈这一句,在儒学的角度上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般上,这是对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是狭义(实质上不全然算狭义)还是广义?那是一个人对于什么情况下的看法,我们无从全然知道,我们也只依据片面的字句去维护所有的说法,儒学家也常有个比较令人笑话的盲点,就是企图解释。但解释就是真相?解释如何会变成真相。例如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质上我们可以断定做笔记的经验有所不同,后人对孔子门生的参次及儒学诠释权不断的偏及倚,这些文字上的东西是一时之谈还是都是一家之言?我们后人不论如何再做研究,都无法做全然的致知,有趣。我们无须做诸子百家当成神圣不可侵犯来膜拜,我们更无须因为不了解之下才说“知之为知之”是不可能,在孔子自身的角度比较没有自知之明,他说他知天命!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知了天命,时时还有些怨天尤人的妄自菲薄。当然,儒家的门生可以说我诽谤,如此告我会令我信用破产,信用本来也是雷同知的未定向的程度描述,四维八德也从来没有所谓描述出很具体的真实程度,依据那些流传的事迹,孔子的知还是孔子本身的致知而已。不需要神话,也不需要只是做卡板的翻译及诠释。
一句儒学谈的知是做人的道理,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是做人治学的态度。依据如此的情况我们似乎从这句话要求人不要妄断,结果人依据知而作出知却妄断了未知。古人不比今人,古文也难较今事。战场上的母鸡口中的知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会不会不一样?这是我从你们文字中冲击出的另一个问号。就像古文中的字句是不能用标点符号,字字需要推敲就做文字上的推敲才下笔,我个人看了看博文的文字后,想到的是知与行。而所谓知的部分,是否也有意思是另有所指?依据古文所指,知是谈论人的处事态度。知是很玄的东西,例如我们习惯会说我知道你是怎样的人,背后就架构出那人被社会圈定的标准,但知是圈定的标准吗?似乎也不对。知其所以为知,是知在于个人及他人,当我们真的做到致知,格物的致知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依据目前人所谈的知是建立在理性知识。http://baike.baidu.com/view/30135.htm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说破道尽才是物穷其理,人即使辩证逻辑多强,许多看法及主观意识提出来,实际上多是无法断证什么的。
人是永远看不到自己愚蠢,反倒只会嘲笑别人的愚蠢,我就是这样的蠢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