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从大马铁轨看英殖民

1910年火车途径马来亚的一个火车站的情景。

大马境内的铁轨的岁月是悠久的:

1885: Taiping- Port Weld
1886: Kuala Lumpur - Klang
1891: Seremban - Port Dickson
1893:Teluk Anson - Tapah Road
1909:Prai (Penang state)- Johor Bahru
1931: Tumpat - Gemas

 
早期的马来西亚交通(1880年前)是完全没有陆路交通这么一回事,更别谈骑马;因为马匹也不多,沼泽丛林茂密。主要还需要人垦殖,当然垦殖的定义是最外围椰林,接下来橡胶树,后来才有棕油树。如果不是锡矿的关系,一般马来人是不深入内陆。只是沿河岸而住。

如果研究东南亚的舢板是后期由于地理位置需要才设计成长型,目前在越南与泰国甚至砂劳越等地仍可以看到。主要船身宽,一般是出海,而在河流比较不急促,流域区域比较广泛的地区,他们采取长形的舢板。主要是为了货运,二者是因为要应付水流。

甚至长形的木条船,比较不吸引鳄鱼的目光。如果仔细研究移民历史,会发现马来人近乎多是1880后陆续移居在河流流域的。反观,华人由于矿工的关系,早在更早就踏步内陆。居住在平原避免涨潮,是华人的习惯。诸如柔佛港主制度,种丁香等,全依赖华工,而马来人主要迁移到内陆是后期瓜哇人与米南加保人;所以雪州后来又出现武吉斯人(习惯在森林内圆活动,因为苏拉威西岛绝大是森林);所以米南加保人在雪州被驱逐,荷兰人也因为如此的策略,与亚齐人(主要是原居民,来自大港),瓜哇人冲突;后来武吉斯人稳住在雪州区域的活动范围,但依然出现零星的帮会与土酋的冲突。

这才导致在1870年后(之间雪州爆发巴生战争),英国比较有正式机会,在一个华工领袖的安排,接触当时的雪州苏丹,也开启了参政司制度,同样的借口与理由发生在拉律一带,英国也陆续北上与南下森美兰,甚至管理了彭亨。

明古连地理位置不佳,与荷兰人交换的马六甲早在1824年英荷條約签订后,马六甲,槟城与新加坡成海峡殖民地。最早期好像交给印度总督一并管理。而雪兰莪,霹雳,森美兰,彭亨等组成马来联邦。同期,英国势力也侵入柔佛等地。所以你可以发现铁路历史是依据物质运输需要,而不是服务当地人,是运送人口进去,而物质出来,而非为了发展内陆。

就算到马来亚独立的60年代,整个国家也是被英殖民挖的坑坑洞洞;当年兴建联邦大道还必须付出沉重成本代价,甚至绕道等。许多学校诸如巴生光华也曾经有学生到矿湖游泳而溺毙。英国政府来马来亚半岛其实只做榨取动作,兴建公路,促进繁荣;反倒是非常后期的事情。

所以,也可以发现马来半岛最早发展的区域是巴生,马六甲,槟城与新加坡;还有一个是波德申。全部是港口!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