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星期三

吉隆坡陈氏书院前曾有苦力间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54155011427867&set=a.233115596865142.1073741828.233111930198842&type=1&relevant_count=1

在巴生寻找到“公司厝”,也就是那种一排有隔间的比较后期的,而目前巴生新兴住宅区(诸如Bandar Bukit Tinggi 与Bandar Botanic等附近,过去是园丘)也有属于比较马来屋的提供给印度工友居住的苦力间。

苦力间有有什么特别?开始的时候苦力间就像捉猪的笼子,一个个苦工上岸需要检疫。后来住在没有隔间的大房子,里头挤满人,与牢房差不多。之后华工才由于会馆,矿主等安排住进有隔间的公司厝。

除了在《落番》可以知道一些金门人早在1840-1890居住的地方,尤其是苦力间(估哩间)在巴生什么地方,众说纷纭,也没确定答案,一些人的说辞是在海边树下,随时可以到港口工作的地方,一些人则指在巴生港口铁轨附近的位置。

但,苦力间(估哩间)在吉隆坡却一样带有指标作用。很多人误会茨厂街或谐街是吉隆坡最早的发迹地,其实说法是有些偏差。最早的发迹地其实是在目前中央市场 (center maket)一带;或许很多人没留意到center maket一开始是市集,但是成了巴刹后,后期是翻修过的。

中央市场(center maket)一带距离茨厂街算有段距离,为什么茨厂街的地方显得重要?答案就是茨厂街与谐街最早的汇聚地点,也就是俗称的北边吉隆坡五只灯,一直延伸到南 面陈氏书院,就因为陈氏书院前其实是设有苦力收容所。当年的苦力,尤其是新客居住是按每天收床位费用的。当年的苦力收容所也就在陈氏书院前位置也大概是穆 迪卡圆环的地方。

因为苦力收容所人流庞大,自然就促成茨厂街维持一定的热络。

这也见证了华工尤其是广府或客家籍贯的新客汇集在吉隆坡,而巴生由于相对闽南人聚集比较多,而且倾向于更早期南下的,一般上由于籍贯不同,相对比较保守与籍贯鲜明,投入的发展领域就明显与广府或客家籍贯仰赖锡矿开采是有所不同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