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联合邦和砂劳越在60年代初,沙巴在70年代初,华文中学先后被改制为英文中学。改制前这3个地区共有164所华文中学,其中84所为私立华文中学,其他为政府资助华文中学。1966年马来西亚有90所华文中学,其中87所为私立华文中学,其余为沙巴政府资助的华文中学。1970年,全国还有66所华文中学。目前,全国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总数53,005人,其中西马37所,学生41,713人;砂劳越14所,学生4,948人;沙巴9所,学生6,344人。国家独立后,由于华文中学的改制,我国失去了104所华文中学。这是一段悲痛的血泪史。
逐个击破 —— 钟灵、振华、昔华率先改制
在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前,教总、董总和马华公会组成的“三大机构”与联盟政府展开谈判,争取政府无条件增加华文中学的津贴。就在这个时刻,槟城钟灵中学的校长汪永年和董事长王锦成等人,秘密向政府申请特别津贴金,变相把钟灵中学改制为准国民中学(即英文中学),成为全马第一所改制的华文中学。1955年7月6日,汪永年正式向钟灵师生宣布已向政府申请特别津贴金;两日后,再由王锦成向公众人士证实其事,并表示早已在7月3日作出接受特别津贴金的决定。
1956年6月,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拉萨报告书》后,教育部便开始实施新教育政策。8月16日,钟灵中学与政府签订合约,接受特别津贴金和政府的条件,但密而不宣,此事至次年5月14日才由新闻部公布该合约。钟灵中学的改制,为日后政府采取逐个击破策略,推行华文中学改制的政策奠定基础。
为了加速改制的步伐,教育部于1956年12月7日致函各华文中学,通知申请改制为准国民中学的20个条件,其中一条是改制后必须参加以英文作答的政府考试。因此,改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教育部随后施加压力,驱逐在华文中学就读的超龄学生,因而引发学潮。
在三大机构与政府交涉,各地学校董事会及华团纷纷召开联席会议,表示共同维护华文中学不变质决心的时刻,芙蓉振华中学和昔加末华侨中学分别于1957年9月和10月间接受改制为准国民中学。政府成功突破这两个缺口,逐个击破的策略终于取得效果。
1957年11月1日,三大机构代表拜会教育部长佐哈励,得到的答复是:高初级文凭考试出题和作答必须用英文;改制后,课本除华语文外,得全部改为英文;改制后,必须废除华校制行政系统,引入英校行政系统。11月11日,三大机构召开全马华文中学董教代表扩大会议,在群情激昂下通过议决:在三大机构交涉未有满意答复,而高初级文凭考试未能用华文出题作答之前,全马华文中学应一致坚决拒绝接受改制,决不采取单独行动。
同年11月,全国华文中学发生罢课学潮和游行示威,反对政府驱逐超龄生的不合理措施,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及以英文作为公共考试的媒介。面对华社极大不满和漫及全国的学潮,政府于是同意继续津贴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及主办以华文出题的初中和高中会考,对驱逐超龄生也不强硬执行。改制、考试媒介和学潮等问题才暂时缓和下来。
12月18日,柔佛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部以具体行动展示维护华教的决心,宣布从1958年1月1日起,不再接受政府一分钱津贴,全部经费将由董事自筹,成为真正的独立中学,摆脱通过津贴来使宽中变质的纠缠。芙蓉中华中学接着宣布绝不改制。1957年结束时,马来亚联合邦有3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为英文中学,其余保留为华文中学。改制事件激起华社纷纷创办华文中学,直至1961年,马来亚联合邦的华文中学高达132所,其中60所属于政府资助华文中学,72所私立华文中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