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些味道是属于情感的味道,这档是很早期从巴生以前留传到现在的口感与做法。
或许未来巴生多十年或二十年,这些路旁小档口,会事是人非。
最近算很多节目,诸如美食节或网络帮一些老牌子宣传下。年轻一代也比较肯把父母事业接手来发扬!
其实也不简单的。
再听到有问那档什么什么,搬到哪里?哪以前在什么咖啡店卖什么的,你们知道搬到哪里吗?
真不好意思是知道他们把档口关了!在巴生做吃的,其实也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大概大家看到他们短短几小时卖完!准备功夫与采购动作,上了年纪的病痛等。
每次听小贩包怨,只能笑笑的说再忍耐一下!
其实,有些做法或吃法,叫古早味!
他们做的味道不一定比后来改良的版本更好。
好像猪油渣,甜的老抽,味精或老火汤头等,新式的,烫面时间缩短,为了给外劳做,方法也变简单,整天吉隆坡与八打灵其实也多卖同样的做法。
记得有天吃冠记,嘴巴挑剔的我知道已经转了,和吃过的朋友谈了下,他们说我久没吃,其实味道不同了颇久了!
食物的料理是随着食客口感不断的加加减减,除非你档口有长客(粉丝客),否则古早味像甘早演员般留不下来的。
肉骨茶味道就是这样,所以巴生是五花八门的。
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巴生情,老抽味!
有人形容福建面是福建人代表食物。道理就像海南鸡饭一样,你根本无法在海南岛,找到南洋风味的海南鸡饭,你只能找到海南鸡,也就是文昌鸡!
福建人的美食,难道都与黑酱油有关吗?
不对啊!生抽和老抽是沿用广东地区的习惯性称呼而来,“抽”的意思为提取。而黑酱油则是在白酱油中加入焦糖,经过特殊手工制成。
就因为特殊,所以使用生抽也就是白酱油是中国南方人的习惯,中国北方人爱醋;这些发酵过程,柴油米盐酱醋茶,这些形容为蒜皮小事,日常所需的东西。
却是文化习惯。
很多人不知道,白酱油加糖加油,淋在饭上是何等可口。如果是猪油,你会更上一层味蕾!
其实也就是把生抽升华成老抽。这些食物对于文化,简直就是我们南洋人的一大特色!
可能是有文化交流的关系,你看全世界只有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卖肉骨茶这东西;问题是福建人传统美食猪脚醋,是古早的习惯,酱醋鸭就是福建永春人用酱油与醋,当然还有糖类做调味的东西,可能当年是比较穷,物质匮乏。
你如果比较北马,中马,甚至南马或新加坡的华人;你会发现吃东西习惯是完全不一样。北马槟城有福建人,中马巴生福建人也最有,马六甲福建人不少,新加坡福建人更不在话下咧!
可是同样的肉骨茶,就算在中马,八打灵或吉隆坡一代,虽然有酱油调味,但是都不是使用大量的老抽!
为什么?说浅白一点,是永春人做怪,来到巴生的永春人特别多;而且他们文化习惯是与广府人是有交流的。所以,只有巴生的肉骨茶偏老抽味道,因为他们额外想念家人,想念故乡的酱醋鸭,肉骨茶是替代品啊!
有人说海南人来南洋最晚,所以进厨房;其实不对。广东人早在餐饮文化中是楚翘!
你看广东人融合客家人的面条,就知道细蓉是多精彩的一回事!
客家人是北方人,以前是面食的他们的习惯;当然是汤食的。问题是广东人到巴生做生意,不但迎合巴生人的口味,不习惯喝汤,就不给那么多,喜欢吃馄饨面,就把细蓉干捞!
我外公是客家人,但是却是最早在巴生懂得制作馄饨面,用竹竿打面的。后来,技艺交给了他的外家舅子,现在他们还是卖云吞面为主要收入。
所以,发现客家人遇到广东人的乐趣,就是习惯变,喜欢变,懂得变。如果没有加入猪油,云吞面只是酱油捞酱油,加了大量的胡椒,也只有靠汤来弥补。可是,巴生的福建永春人就是喜欢吃黑酱油的。
说真的,他们的味蕾并没有清晰分辨,其实云吞面的美妙的干捞是如何获得的?依靠面条吸收了浓汤,所以浓汤是独门秘方;依据云吞面细滑坚韧的口感,当然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所以,一家好吃的干捞面取代了细蓉的吃法,更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疆界;一道只有巴生人特别喜欢的味道,到麻坡芙蓉是没有酱油,到新加坡这些海南人被西方人影响的地方变成甜酱,到了北马,根本就是白白的,毫无黑酱油。
云吞面到了东马是叫哥罗面!其实都一样是干捞,问题不一样的就是吃法的差别。
所以福建面是中马独有的,并且是猪油渣与炭火掌控的。更重要的就是黑酱油选择的牌子与味道,可以说煮福建面,最不地道的味道就是有人加了糖,问题是人家师父是怎样叫,徒弟根本不知道,福建面必须依据老抽也就是黑酱油的味道做调配,所以,稍许的糖难免,老抽煮久偏苦,下糖是挽救,但是千万不可以强过黑酱油的原味!
这点,许多煮福建面的师傅们,就是没留意,所以“ 巴生情,老抽味”!
你知道好吃不好吃的福建面,最不能骗就是巴生福建人的口,一种偏执于古早味道的执着。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巴生古早味
巴生古迹区行走
- 巴生國民小學 KLANG PRIMARY SCHOOL
- 巴生螃蟹岛游
http://blog.yam.com/nigili5/
- 打鋅铺
- Rakan Klang Historical Walk 12.10.13 Pt1
- Rakan Klang Historical Walk 12.10.13 Pt2
- Rakan Klang Historical Walk 12.10.13 Pt3
- Rakan Klang Historical Walk 12.10.13 Pt4
古早味
- 【知食品味尋寶圖】:巴生海南咖喱飯 | 中國報
- 肉骨茶发源地之一
- 尋找海南雞飯的起源 ◎ 林金城
- 巴生客家公会 Hakka Klang Association: 客家小吃
- 振鸿还有饭/CH StillGotRice: Cendol Klang
- 鸿华北京烧鸭烧鹅
- 【巴生旧区】传统咖啡店
- 加埔( PEKAN KAPAR) -古早味咖啡,咖哩饭,米粉
- 老厂传奇:手工制兴化面线保风味
- 巴生海南情(海南咖啡+碳烤面包)
- 巴生小食館
- Klang Carrot Cake 吧生萝卜糕
- 平香客家排骨大王
- 啦啦杂饭: 中国酒店
- 海南寻味:新国泰酒店
- Indian Rojak, Rojak Klang Gani
- Nasi Lemak Lover: Yap Kee ( 叶记),Klang- Banana leaf rice
- 衣食住行: Klang Food Trip - Yao Yao Ping 摇摇冰小食店
- 老字號 48年踏腳車沿戶兜售 小烤爐烘出聯美餅家
- 巴生手工云吞面!
http://www.leekingkong.com/?p=3457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消失的古早味
文化是一种有根源,可逆向探索的虽落叶归根,却可饮水思源的韧性传承。
谈到文化,大家只想到古迹,问题在于古迹只是人类生活模式的一种硬体,建筑或古董比较难给予后代感觉或接触,到底整个时代他们的记忆的立体面图。
文化美食的好处就是活古迹,或许经由改良。更或者当初的味道并不适合后来人的口味,结果变质或更甚的被淘汰。
这是一种遗憾。问题是上百年历史的美食,如果不是美食这些依据味蕾出现问题,而是老一代的行业,找不到新一代眷顾的眼神,结果走向没有后代愿意继续扛起如此的味道,又或者环境好了,他们的下一代并不觉得老祖宗的行业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
结果许多古早味就如此流失;我们存在的历史肯定留不住如此的活古迹。
师傅留一手,还是徒弟发扬光大;向来是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一大弊病。但是依据文化弘扬的角度,发现师傅再厉害,儿孙并不爱。
弊病更比不上消失的残酷。
解决方案,或因人而异。如果有套智慧财产概念,为什么没有一套活古迹文化财产概念?这是其一。太广泛的陈述文化遗产,我一时也没有太多想法。
针对食物如何行使这配方,诸如影片,录像,照片说明;甚至把这些味道,好坏编写成一个具有描述的;甚至就算选材到烹调,所有细节都可以存档。或许乡团,政府文化单位(或狭隘思维者难成型)可收录。二者,如果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的活古迹重新包装,成为商业行为。
诸如老店,文化品牌等。又或者第三个方式,就是让文化遗产广泛流传。那就是鼓励乡团办传统文化食材认识与烹调课程。可以很文化,甚至成吸引游客到来观看的其中一卖点。
现在家庭其实也有无数的家传烹饪秘方。怕失传,也可如此做。或许现在已经有人编制家族历史。但是对于比较宏观,一个社群;甚至籍贯,又或者地域差异,文化习惯,食材为了先天环境如何保存,而形成如此的古早烹调方式。其实已经是非常厚实的文化蕴涵。
只是教育学者对于这些缺乏兴趣。
谈到文化,大家只想到古迹,问题在于古迹只是人类生活模式的一种硬体,建筑或古董比较难给予后代感觉或接触,到底整个时代他们的记忆的立体面图。
文化美食的好处就是活古迹,或许经由改良。更或者当初的味道并不适合后来人的口味,结果变质或更甚的被淘汰。
这是一种遗憾。问题是上百年历史的美食,如果不是美食这些依据味蕾出现问题,而是老一代的行业,找不到新一代眷顾的眼神,结果走向没有后代愿意继续扛起如此的味道,又或者环境好了,他们的下一代并不觉得老祖宗的行业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
结果许多古早味就如此流失;我们存在的历史肯定留不住如此的活古迹。
师傅留一手,还是徒弟发扬光大;向来是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一大弊病。但是依据文化弘扬的角度,发现师傅再厉害,儿孙并不爱。
弊病更比不上消失的残酷。
解决方案,或因人而异。如果有套智慧财产概念,为什么没有一套活古迹文化财产概念?这是其一。太广泛的陈述文化遗产,我一时也没有太多想法。
针对食物如何行使这配方,诸如影片,录像,照片说明;甚至把这些味道,好坏编写成一个具有描述的;甚至就算选材到烹调,所有细节都可以存档。或许乡团,政府文化单位(或狭隘思维者难成型)可收录。二者,如果把这些具有历史文化的活古迹重新包装,成为商业行为。
诸如老店,文化品牌等。又或者第三个方式,就是让文化遗产广泛流传。那就是鼓励乡团办传统文化食材认识与烹调课程。可以很文化,甚至成吸引游客到来观看的其中一卖点。
现在家庭其实也有无数的家传烹饪秘方。怕失传,也可如此做。或许现在已经有人编制家族历史。但是对于比较宏观,一个社群;甚至籍贯,又或者地域差异,文化习惯,食材为了先天环境如何保存,而形成如此的古早烹调方式。其实已经是非常厚实的文化蕴涵。
只是教育学者对于这些缺乏兴趣。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