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学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学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忘记归零态度的学者,可悲

学习与受教是一种姿态。一个人接受的知识灌输越多认定是越完整,其实不然,人已知的未知领域是呈现何着关系?没有一个界限。
人是依据已经知道的知识来建构,一部分知识前提仍是假设,预设界限与实际谈论是不是构成中间未知地带?受教者可以或可能以一种“归零”的姿态去发现。
人受教越多,越专越偏,盲点越多,专门领域之间加深互通与对等的理解越困难,如果受教者越自信与越自满,自然出现过多的假设与预设立场的观点,我们或许可以说是学术偏见。
但是真正接纳知识与受教的越有容量必然是越虚越空越能接纳,归零是一种沉淀,一种思想思考点容许另一个可能或接纳,容为自己一部分前行使理解的一部分。
过高的学术位子常叫一些人麻木的崇拜,他们不能理解学术从事者可以获得尊重,但不应该过度的推崇,甚至变身为万事通。这也可从一个被人认定为天才的年轻者,最终他们无法就达到人类历史的相对期盼的位子,不为什么,只是一般外人错觉与假设他必须与已经人格完整。这是不对的,也相对的让他在额外不理解下出现心理负担。
我们既然肯定了他擅长的部分,为什么不能与不理解他可能发生有不擅长的部分?
可见,许多人本身持有态度其实拥有缺陷与不足。
傲慢与自满的出现,往往是价值观认定促成。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持有同意当然也持有异议;一个人在知识领域出现的视角往往就是多面性,既然是多面,必然存在相互抵触与矛盾的规律,这对于学术是一种肯定的,开放与多元,理解与误解全凭借已得与已知的范畴出发。
人不可能由于学习得以完整,人是属于自己个人的部分,知识范畴是透过累计与理解下书写的叙述,既然如此未知可能只是角度未获得正视所以不被理解。
要理解一套知识同一命题的正确,同一角度与观点或许得到一致的答案,但是人类文明对于这点也未必,就好比一个画家要求学习者拿出一枝笔描绘一棵树,树本身是完整的,但是人人描绘出现的差异,可以从绘画技巧,观看树的角度,光线对于树反映的光线角度,绘画者本身的手操纵画笔的粗与细,还有许多已经知道人的极限与人未掌握的极限;呈现出现的树落入人的观点与呈现肯定是差异的。
我们又如何从学术的完整去理解一个学术成就的完整呢?
这是不全对与差距的。
对于知识就好比树,从叶到枝,从主干到根或落叶等,知识建构给予人,是相对因人而异;人给予知识成就学问本身就也是如此并没有想象般完整。
看到一些人持有自己学术成就就沾沾自喜,对于后进如此主观与傲慢,自己批判与思维能力却如此空洞无物,观点如此片面与牵强。对于被质疑竟然忘却正确态度,反倒这些不应该在学术领域出现,否则是连累与伤害,这些人适合于学术吗?态度对吗?思考可成典范吗?
种种迹象表明当学生提出质疑,回复与回答必须正确,才是学术殿堂应有的态度。
反倒,把自己养尊处优的态度“归零”,理解学海无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己先要有真、善、美。
如果这些教育者本身错觉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以为自己学富五车,以为自满,认定别人不如自己,自己给外人先矮了一截,咄咄逼人的态度不是一种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持有的。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焦点论衡:学者评议前先设身处境

焦点论衡:学者评议前先设身处境
2009/11/24 5:49:23 PM
●季尘

历史学家邱家金续倡议单一源流教育理念之后,再发表华小只会栽培“抄袭人才”,制造一批死读书,缺乏创意及竞争力的下一代,要政府向华小取经前,三思而行。

邱家金举证说本地华校子弟,没几位知名科学家或研发产品人才。看来,邱家金依然在作出评议前,未先设身处境深入了解实况的轻率态度。

环顾邱家金续倡议单一源流教育理念,我原以为他可以透过自己精辟的见解陈述单一源流教育理念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他除了一再公开的在论坛以自身的经验辩解以外,许多人只觉得其见解过于主观,乏新可陈。

如果他自诩出自单一源流教育,可以更胜一筹,殊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师说》。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自身不过是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勿令学者形象一朝丧

身为学者发表言论,除要避免过于个人背景的主观见解,实事求是的精神本来就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要评议一件事,除了要深度的涉入比较,客观的数据与扎实的说服力更是不可或缺;否则身为专家抑或学者的形象是千年道行一朝丧。

邱家金说本地华校子弟没几位知名科学家或研发产品,我却不能认同,我身边的友人就有同样是华校生的潘建成,以研发出记忆棒扬名海内外;其他成就非凡的华校不胜枚举,以创意为业的华校生,更是比比皆是。

邱家金身为学者治学的态度,原本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孤陋寡闻,当成真理,否则一再贻笑大方的说法,倒不如不说。

况且“死背”的人不一定没有创意,摄取知识除了依靠灵活的思考分析,有许多生硬的资料仍需要系统排列,依序而记。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知识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天马行空,知识的架构在于循行,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学问可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有创意不是万能,俗语有云:万丈高楼平地起。

把问题导向盲点

当今的知识型经济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个人创意已经不是属于个人,而是经由团队与集体集思广益的创造,况且科学技术的抄袭仍需要一定的扎实科学学识做基础,断然已经不能以个人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就认定创意的价值居功最大;实用的想法才是普及的关键。

像邱家金般觉得对于抄袭的行为,不屑一顾。我们反觉得这样做学问态度不太好,人应该学习谦卑,不应自视过高。

依据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我们都知道“仿效”是可取的。人不应该眼高手低,单凭这些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依靠邱家金不屑一顾的学习模式,已助长这些亚洲国家的成就非凡。因为扎实的学习,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不足,潜移默化的东方文化熏陶,务实于认真的群众态度,相对于欧美那些过于个人主义的想法,各有优劣。

任何人都知道知识求之不尽,若认知有错或想法有偏见把问题导向盲点,思考的团团转,那会很糟糕。

身为学者,必然有精专之处,身段与态度必须严禁。如果发表的看法是基于自己不了解误解下,仍在门隙观象,缺乏说服力的看法,外人只会看到他说的许多与事实不符,只能对其“学说”摇头叹息。


http://beta.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04003&SID=29&CI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