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马六甲”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马六甲”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的地点可能是槟城吗?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右手边是马六甲,左边是不明岛屿,下方是苏岛,上方是马来半岛)

郑和下西洋的吉令港,这是什么地方,很多人不知道。而吉令反映了在15世纪时,便有不少印度人从印度东南部来东南亚经商,而早期自印度的穆斯林商人来到这个港,不少还在马六甲与苏门答腊的一些马来土邦中占有高位。一些马来王族,也沾有他们的血统。可见,吉令这用语本原本无贬义。另,槟城并不多印度商人在那一带贸易。

记得,早写时期,写了吉灵仔在槟城不是歧视。或许,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吉令港,这是什么地方?很可能就是巴生港。因为历史上唯一有接待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地方,写着“满刺加”,一些人说是槟城,但是更大可能是巴生(因为这是几个岛在附近的,而槟城只有一个岛)。

有记载:“1409年明朝正使太監“鄭和”,曾到滿剌加賚詔賞賜。因為滿剌加王對暹人的向南推進感到不安,所以很歡迎明朝的使臣,希望能得到中國的保護。鄭和到巴生時,也受到雪蘭莪酋長的迎接。”

推翻上图地点的其他证据还有三点:

(一)槟城,在当时属于吉打,更是泰国影响力管辖的地方。马六甲国王没理由要老远的到北方如此遥远的地方接待使者。

(二)巴生,属于马六甲王国最早的控制范围,甚至曾委任敦霹雳成当地酋长,如果敦霹雳成当地酋长前的酋长接待过明朝的郑和,把如此险要的地区交给敦霹雳,后来他成为宰相是合情合理,如果需要远道去槟城,似乎不太可能。

(三)马六甲国王与后来继位的苏丹都曾到中国,朝见当时的明朝皇帝,更笃定图里的地点应该是巴生而非槟城。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落番图》——早期的南移先民

马来半岛的南移民,因为社会环境或政治因素,南移的时段非常早,三国时代已经开发与经营海外。

吴国将军吕岱,曾经命令朱应及康泰出使扶南(公元1世纪建国,与中国联系密切。3世纪初,扶南王范蔓向外扩张,势力达马来半岛。)其中历经一百多个国家。其中一个就是赤土 
(《隋书·南蛮传·赤土》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不知有国近远”。)及丹丹国。

赤土位置就在吉兰丹。当然部分地区现在属于泰南的宋卡。  

无论是 赤土还是丹丹国,都是在马来半岛的境内。

唐朝的国力强盛,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成熟,所有客观环境比之前先进许多。进而,造就许多居住在华南一带的居民开始透过水路与外界接触,进而发展对外贸易。

马来亚在三佛齐王国(西元670至1376年)的年代,震于唐朝的国威,曾经尊中国为上国,派遣使者朝贡,中国朝廷嘉许他们的忠诚,奖赏有加。唐朝末年更因为黄巢之乱。流民躲避祸害与饥荒,不少人选择南度。 

中 国由于地缘与贸易流动关系,逐渐开发了水路,而马来半岛东海岸是适合当中途站,一些古代的商人也不再只是透过陆路来到贸易地点,反倒开始选择了水路。而选 择停靠的地方,也不再局限于东海岸。而从中东或印度贸易的船只也开始使用了新加坡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各个比较适合停靠的据点。

一些历史遗迹可以说明了这些贸易物品的项目繁多。但是中国或中东或印度的商旅,仍然不作定居。而交易完毕,即可就扬帆而北归。

这些不停留与居住,或与中国人向来仍以安土重迁的概念。闽或粤省人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南洋一带仍未开发,森林茂密更多沼泽漳气,一般仍只是短暂时段的汇合。

而南下的不只是商人,还包含了僧侣。所以,一开始的南民或许选择南传而非大乘的佛法,也促成后期的唐三藏取经的事迹。中国僧侣要向印度取经,由于内陆地理知识的贫乏,加上内部的山区曲折延绵,只是从古道,佛教如何传进中国的途径回溯。 

这是十三世纪也就是750年左右的地图。 这张中国古代地图告诉我们马来西亚在所谓750年前根本没有所谓的马六甲.当时是室内佛逝也叫三佛齐的版图内.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全国大马华人文化节拨款远不如首长儿子的一场婚宴(转载)

(图片摘自网络)

我真的很想说一句,如果60万是马六甲首长套腰包为儿子出的, 全国大马华人文化节拨款只是三分一州政府拨款;看起来马六甲首长真的比马六甲州政府有钱很多,虽然称不上富可敌国,至少算是富可敌州(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