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或选党,对吗?
有人说,选党不选人;这等同人家喂什么你吃,你就吃什么!
有人说,选党不选人,如果情绪作祟,放一只动物也会赢!问题是这些不入流之辈肯定不会提供好服务。
有人说选人不选党,这其实更是错误的,任何人如果依据如果选的很可能只是一群无法整合的散沙!毫无约束力,更何况,一群所谓的能干的人在一起,变成一山不能藏二虎!还有人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因公瑾而气到吐血,诸葛亮再厉害,原来是揽赛上身,包山包海,问题是效率人?
如此选人不选党,缺乏协调,更难取得一致,不过只是一大堆理由说一大堆看起来行,做起来却相互不配合的。
还有选人不选党,最终也只是被选举出来的人操纵政党与毁灭他所属于的政党或者他想创立自己政党吧?选人政治可能只是创造人治天下,还是创造不可替代的领袖?
选人不选党,如何选人?选什么人?如何不选党?难道出身在腐败迂腐与不得不换的政党,你一样非这些人不可吗?
仔细想,问题本来不难,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如何让你的党选人,然后你选党也选埋人,这是机制的问题,这些设计机制避免党机制被操纵,做不到,谈选人或选党,是多余的,一个能让选民选党与选人放心的政党才是好政党,这还是最基本的!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党
昨晚我想,我活在聪明人装愚蠢,把别人弄到很愚蠢,自己却一直从愚蠢中得到好处的假惺惺。他不过是懂得,却装不懂,扮无知诿过。
如果扩大成群体,便是党。
党是什么?
汉字读音党(dǎng) 释义1.姓 2.政党 3.偏袒 4.旧时指亲族。
这是一群有意图的,实行利己目的的手段,达成个人抑或个体群体的特定目的。
所以政党也一样,一样会装糊涂,做错请求原谅;一样会把别人弄到很愚蠢,叫愚民政策。一样会从愚蠢中得到好处的假惺惺。然后说无从改变一些人;到底那些人与说要改变的那些人,有不一样吗?没有。
从中国国民党的开始就出现蒋介石与汪精卫之争,孙文不鼓励蒋介石掌政界,偏偏蒋介石越界。蒋介石斗倒汪精卫,党对外对老毛,党内肃清,对付李宗仁。
整个国民党的历史是什么历史?
个人的历史。
回头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政党仍是个人的历史,领导人主宰政党,领导人左右路线。这些依循共同利益为前提的政党,就会牺牲非我族群抑或非我群体内的好处。
所以,政党政治如果未经历替换,留在国家历史的影响巨大,就有国家,党及领导三位一体的困惑。
轮替,这是民主政治必须经历的阵痛;目的是破除既有的公共既得利益;所以有时候场面会出现乱象,不遵循政策法则,对抗上级指示,藐视群众利益。
一个党,如果权大位重,容易越潜,容易公私不分。一个党领袖在位太久,党的本位与个人的前途是故意捆绑在一起,出现有所谓不可替代的领袖。
如果聪明人装愚蠢,把别人弄到很愚蠢,出现在个人行为上。目的与手段就是要民主依附在残缺的思维,令你觉得变与不变没有差别。
适切上,这样的思维是不健全的,就像井底蛙,瞎子摸象。
我们一直提倡政治比较下的选择;问题选择的太单元,一直没有新的元素加入;这些非甲就乙不可的说法,抑或政治选择原本就可以多元,问题似乎在于大家不敢倡导多元与另一个可能性。
许多加入政党的人,有了党性,力求达到党意;另一些人制造党性,目的是把党意变成个人意愿。
为什么不考虑政党的瓦解,破坏重组的可能性?
只有打破原本既得利益,才会破除裙带,洗涤内部矛盾,激化个人目的之间的裂痕,达致更符合属于民主的部分。
这样的思考点是超越政党,把思维锁在什么对国家最好;如何做对维护国人最大利益为前提;党不应该成为固定的思维枷锁与牵绊;否则国家历史永远只是记载几个人几件事,却未充分汲取教训。
如果扩大成群体,便是党。
党是什么?
汉字读音党(dǎng) 释义1.姓 2.政党 3.偏袒 4.旧时指亲族。
这是一群有意图的,实行利己目的的手段,达成个人抑或个体群体的特定目的。
所以政党也一样,一样会装糊涂,做错请求原谅;一样会把别人弄到很愚蠢,叫愚民政策。一样会从愚蠢中得到好处的假惺惺。然后说无从改变一些人;到底那些人与说要改变的那些人,有不一样吗?没有。
从中国国民党的开始就出现蒋介石与汪精卫之争,孙文不鼓励蒋介石掌政界,偏偏蒋介石越界。蒋介石斗倒汪精卫,党对外对老毛,党内肃清,对付李宗仁。
整个国民党的历史是什么历史?
个人的历史。
回头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政党仍是个人的历史,领导人主宰政党,领导人左右路线。这些依循共同利益为前提的政党,就会牺牲非我族群抑或非我群体内的好处。
所以,政党政治如果未经历替换,留在国家历史的影响巨大,就有国家,党及领导三位一体的困惑。
轮替,这是民主政治必须经历的阵痛;目的是破除既有的公共既得利益;所以有时候场面会出现乱象,不遵循政策法则,对抗上级指示,藐视群众利益。
一个党,如果权大位重,容易越潜,容易公私不分。一个党领袖在位太久,党的本位与个人的前途是故意捆绑在一起,出现有所谓不可替代的领袖。
如果聪明人装愚蠢,把别人弄到很愚蠢,出现在个人行为上。目的与手段就是要民主依附在残缺的思维,令你觉得变与不变没有差别。
适切上,这样的思维是不健全的,就像井底蛙,瞎子摸象。
我们一直提倡政治比较下的选择;问题选择的太单元,一直没有新的元素加入;这些非甲就乙不可的说法,抑或政治选择原本就可以多元,问题似乎在于大家不敢倡导多元与另一个可能性。
许多加入政党的人,有了党性,力求达到党意;另一些人制造党性,目的是把党意变成个人意愿。
为什么不考虑政党的瓦解,破坏重组的可能性?
只有打破原本既得利益,才会破除裙带,洗涤内部矛盾,激化个人目的之间的裂痕,达致更符合属于民主的部分。
这样的思考点是超越政党,把思维锁在什么对国家最好;如何做对维护国人最大利益为前提;党不应该成为固定的思维枷锁与牵绊;否则国家历史永远只是记载几个人几件事,却未充分汲取教训。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