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星期四

社交媒体模式的危险

媒体广泛报道“网上热议”这动作,会不会是伪命题?
一些现象之所以被关注,是由于道德“横断”,但过于用力的鞭挞,让社会沦为一些噤声与出现一面倒。
避免事件发生在于一些因由,而侧重在何以与为什么,本来公众教育才是比较公允被择定素材,否则只是为吸睛下塑造“焦点”上的放大点,让整件事情变质。
媒体机制本应该建智,阅读的可看,应从提升素质,而非从众,投其所好的动作,又相对比社交媒体迟拍,看不出扩大报道的用意。
否则,大幅报道重复又重复,是浪费阅读时间。
社交媒体沟通方式就好比人进行对谈,只要对话无法牵引人朝向谈论内容核心部分,思考是无法产生,
苏格拉底为什么惹怒人?因为他在挑战人对于谈话之中,不停留在肤浅,而进一步追问,一连串的盘问,很容易发现矛盾,而人在思想准备不足,其实就容易恼羞成怒。
这是很正常的。
而人人在没充裕时间,咀嚼这些谈论内容,这无疑让整个快节奏的呈献。
这些看起来,集体暴力的机会,潜意识是想宣泄,社会处在压抑与压力无法释放,才出现许多网络怪象。
许多人浪费时间在于看事件的表象,甚至一些人进一步分享也没有细读与思考,从而是助长什么议题是共同谈论,又或大家集中时间在一些“热议”。
为什么给谁红形成一些文化甚至潮流,就因为羊群效应中类似已知与重复的普世价值,反倒被崇尚。
教育无法让人有深度,才造成肤浅需要更浪费时间。
现象往往就如此一阵,有趣的选择关注的智慧却在于事件沉淀后是否导致有价值?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