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华人南下的历史

华人南下当客工的历史,其实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客工,也就是众所周知,“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

但是事情到19世纪80年代为分界,进入马来半岛;前期矿工多非卖猪仔,其身份是会党兄弟。

许多后期经由巴生进入马来亚或英殖民管辖区的,并非契约华工,这点是很多华人概念上不太清楚的。

中国南移民主要分:

一,华人在当时大量有系统的引进,很大程度在后期是宗亲带宗亲,也就是在中国乡下困苦生活而南下,逃避战乱饥荒而南来,更或者选择新定居点,改善家族生活;在后期的移民,已经不是单身,依据史料,你会发现许多女性或眷属,甚至南来经商的商人,把家人接到南洋。

所谓苦力(估俚)在二十世纪也就是1909年后,比较清楚的清楚分野是清朝灭亡,军阀割据内战四起,避免当逃兵或枉死之下,外移的人口是相对的数目。

二,“契约华工”完成摊还债务,把家人接到南洋者。

三,已经土生土长,通婚与混血者。

更有一种非移民的,是非常早期的华人。

其实在郑和下西洋,也就是来到马来西亚,随郑和南巡的费信,在著书中有如此一说,描述马六甲的:“男女椎髻,身肤黑漆,间有白者,唐人种也。”

这其实也恰好说明在马六甲王朝不但认中国是宗主国,更在明朝之前,已经出现通婚,而且远在元代。

当年蒙古大军曾经兴师南下攻打满者伯夷,可惜这是一场败仗;这些败兵不敢回去,而留在马来半岛。以致,形成很特殊的人种后裔。

避免我们后代误读,更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一部分所谓的马来民族的血液里头一样拥有与我们同样的血统。

族种定义马来人其实界限相当含糊,又或者根据历史文化习惯,早在五六百年之前的住民(主要指苏门达腊岛与瓜哇岛)到巴生或马六甲仍非住在陆地而是集中住在海域,除了小黑人外住在陆地主体是受到印度化的南人(或与当地人通婚,又或元朝时代阶级最地的南方人,因为为元朝打仗却带有异族被歧视排挤,干脆留下来定居)。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步推广融合同婚,郑和的做法很特别,除了宣传回教外,也不排斥固有的佛教文明。

因为他们(明朝)早在接替元朝政权后,也知道这些流放在海外的遗民,并且鼓励他们接受苏门达腊岛与瓜哇岛的满者伯夷的来者,消除他们满者伯夷与三佛齐时代(古印度文明)的恩怨。

更重要的是郑和带来匠工,农业与筑造技术,使到当地人学会耕种(主要是旱稻改水稻的种族法),丰富了当地人资源与开拓能力。当地人才逐渐从海居,河居变成陆居。

这些改变,是经由外在因素促成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