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历史选择了巴生

历史选择了巴生,所有雪州发生的事迹,例如巴生战争,锡矿,抑或铁路;把首都搬迁到吉隆坡后,所有过去命脉脱离不了巴生。

运输物质抑或输入建筑材料或煤炭,木材砖瓦等,巴生好像一个中枢,而且扮演的是“心脏”,当成功“心脏”移植到吉隆坡,巴生好比身体的胃,继续成为所有历史定位的“吞吐港”!

从历史最早期的大冒险家,一百多年前(1857年)在河流,一支探险队伍,从巴生河逐流而上探查锡矿。

其中水路并不理想,必须等到pasang(涨潮);到后期有了陆路,运输的时间非常长!

华人不但像有系统的工蚁一样,不断挖掘发展,依据人的人海力量,最原始的方法前扑后续。

华人踏足的过程,绝对不轻松,是咬紧牙根;认命,知命,却不服输!

一些人用好几代从矿业到橡胶业,一些人从外商中介到后来的实业家。一些因为勒紧腰带,滚水吞饭,吃野菜,最终刻苦耐劳从估俚变头家或小园主。

如果还有人以为华人只是外移民,其实在十八世纪,如此的1782年,马来人也只不过是在少数地方沿河而住,人数根本不多;更可以从许多历史资料得知他们马来人比华人来得更迟,从苏门答腊或爪哇而且是散布而居。

而当时华人不断开拓垦殖,在城市兴建房屋的全依据这些他们嘴巴中的外移民的动员力。

在这些因为不断人力输入,诸如1740年,殖民地政府為了消滅當地華人的政治及經濟勢力,在雅加達屠殺10,000多名華人。爪哇華工隨即轉往蘇門答臘、婆羅洲 (今加里曼丹) 和廖內群島等地。

因为华工集中,各个城市在马来半岛诞生,各种贸易关系不但从中国南移,甚至外移民转换成头家,开始投资贸易,一些人透过殖民政府的合作关系,打商业脉络,打进洋人的市场!

你看这可能是心态只是“外移民”的人做的吗?

回头,你看看如果只是外移民,我们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散播教育的种子,培训更个业界的接班人,非常系统的依据已经沉溺在这片土地数百年的关系,一步一脚印的扛起经济命脉,不断在付出的同时,也反哺给这片社会!

当时,许多公共设备因而诞生,所有桥梁铁路因而建设,这绝不是外来移民,而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精神!

历史选择了巴生,一段历史是如此写的:“先辈一路从霹雳近打谷南下,又一路从芙蓉、芦骨北移,会师于巴生河谷的大锡矿区。整个雪兰莪从北至南的龙邦、双文丹、万挠、巴生、吉隆坡、沙登、锡米山、加影、士毛月等地,贯穿成一条丰饶而善良的锡矿环带。”

所有雪州的发展,绝对与巴生有关;锡产地最终只有一个出口,就是“巴生”。

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只有一个方向;就算后期兴建铁路的方向也一样是如此的最终到巴生!

我们为什么要叫它pasang?如果我们不希望潮水pasang,我们哪里有前进的力量?一批批的探险家,十去九无回,当苦力,挨饿卖命,什么工作也不计较,集体的干一场“集体工蚁”,成群结队把环境改善起来,家当一贫如洗如此寒酸,没有退路,只有破釜沉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