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别整天说我们的公民意识不强

我想对于如何改善社区概念进而达到维权,是社会革新必经的路。

问题却像前面是荆棘,没有人在缺乏导引与组织的细则下,可以有系统的开发。

社区必须建设更多的技能机制,例如在基础设施完善,接下来才有公众愿意导入与推进。

很多时候,在社会运动里呆久的人,一般上认定这是公众放弃自我的权益,以致他们对于如何改善社区冷漠。

在这问题,我们会发现从内而外或从外而内,一般上公民运动的力量像点燃不着的引擎,如果我们一直拥有社区如此理想的模式,却只是靠人力去推动,这是非常单薄与不足的。

很多时候,在许多居民协会刚成立,都常有些人会抛出问题,等待问题被解决;这抛出问题就是问责机制。

既然有问题存在,在许多组织体系,却没有人跟进,以致最基础的机制都无法操作起来,在公众不能理解问题的要害,又谈何能形成更进一步的凝聚力量?

在国阵执政的那么多年,换成民联统筹地方政府,他们一样有责任义务把这渠道建立起来,只有强化社区的管理,才会强化社区的内容,只有在基本问题获得充分解决,才有主动参与的人群。

我们一再的以为与认定许多问题,我们都做不好,道路坑洞,基本设备失修;问题是我们依靠投诉的机制,可是我们无法让社区直接的参与决策的部分。如果大家从公益的角度看,我们能办资源回收,得到的收入也可以用来修复这些设备,如果我们看见有人破坏公物,我们应该立即制止,甚至我们现在一直期待而没有付出,是心态的问题。如果不思考我为人人,何来人人为我?所以,有时侯身为人民公众或公民可以多做一些。但是,身为管理的那一环,地方政府如何配合?

或许,很多人归咎于我国没有第三选票,但是形形色色的居民协会的功能本来就是“第三选票”,只是他们的操作比较集体,水准比较参次不齐。

如果仍有社会运动者认定我们的公众意识不强,我想奉劝他们回头来把这些社区内具有社区功能的机制启动,带活。只要有成功的例子,就会有学习与效仿,只要学习与效仿,就可以在基础更稳固下有动员力量。

别整天说我们的公民意识不强,很多时候只是组织太散漫。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