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给:Eric foo(画家之死)

谢谢eric foo在《世间的悲歌,还在唱!》留言。让你读了文章,脑袋卡着,不好意思。

写的一点也不高级,只是一种循环,老生常谈。

您应该是学广告,做广告的背后是客户,在客户要求的背后是销路,结果广告表现的好与坏,很直接的会与销路成正比,否则是失败的。

但广告背后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视觉传达最强烈的资讯。

这些是有企图与目的,你的米饭班主会想要你做最直接的刺激与诱惑,长期在消费者心理确立品牌策略。

但穷又是什么?相对无法消费,就叫做穷,有欲望无法达到,就是穷,把物质买下来,结果出现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就是穷。

这些提出人生命的思考价值在于物质,也就是如果没有确立生产机制的提供,就没有资本家,没有资本家就不会有人是富有到在钞票上过日子,得空的时候是数金钱的多少位数;而贫困的人所谓的钱,都是手上掌握的现金。

如果他没有面包,他不会思考手表,如果他有了手表,搞不好他才拥有手机;但是当他想要房子,做好贷款后,他发现他连基本考虑买手机也会与买面包成为冲突。

教育可以把人的物质要求变少了一些吗?

反倒,我们一直进行消费,人类社会不断扩大物质,把一些人的财富与另一些人不断努力工作供给他们的财富不成比例。

享受物质的人,继续在心灵上贫乏;继续的在没有被满足下找不到生存的理由,他们被教育成功利,由于需要消费。

活在功利主义下的个人,是渺小的。

反过来看广告是什么?一般上“构成”是什么?

广告主题,文案构思,甚至许许多多的图象,颜色,背景。带着人习惯的阅读动线,透过色彩感染力与铺排的叙述,带出品牌的特征,企业的形像,物品新的数据等等。

这些东西结构起来是物品的单价,附加的外在信任的价值。质感越要求精致,产品越有格调!

那些更不入眼的品质不用再谈,能不能消费负荷不用限制,问题在于你想不想?

噢!

这些背后整天操作图像的人,或许他只是爱画的人,或许大自然的礼赞,更是他们想穷其一辈子记录的印象。

一个爱画的人,不能成毕卡索,塞尚或米罗。

画,他们得确是精工笔,在放大又放大的效果图像上寻找完美无缺的呈现,展现更专业的色彩呈现。

但他们是不是早已忘记当初学画,想画,天马行空的感动?



-------------------------

Eric foo,圣诞快乐!






圣诞节了!我想到一个故事,未来的使者带守财奴去看他的未来,但是他觉得他不应该有如此的下场;过去的使者带守财奴去看过去,原来他知道自己的下场,对于自己的过去十分的难过;再带他去看看他原本不想帮助的穷侄儿,简单是福。

心灵与物质的对话。我们是不是麻木了?我们是不是忘记最初想坚持的?

但是,如果太多太多的人,坚持他的现在,是不是他却有当初的心愿未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