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民主路向何方?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李登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像政治领袖懂得民意,是不是一定民主?或是已经民主?未必,因为民欲,他们是知道做不做是两码事。李登辉就是殖民的产物。

很有趣的观看《建国大业》里头也提民主,当年那些中国国民党外的民主联盟说国民党垄断了整个议会不民主。到了中国建国,这电影是草草的交代那些民主人士的头靠向人民的一边,促成中共就是人民选择的那一边,我们发现民主变成了形式,没有结社自由不民主,不谈了!没有言论自由,也不多说!没有人民选举权或被选举这样基本的架构,保留人治精神,民主也变成知道而做,或许做的东西里头符合大多数人意愿就是他们形式上的民主。

反观,我们在海外的华人由于散布在殖民地管制后的属地,会发现民主是“以里头强制弱”(例如:以华制华)例如归顺的人有好处,接触仿效唾弃自己文化,学殖民精神的与学西化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同化这故事,在开始就是奴化,像近打的猪仔除了一部分是勾结政府已经自立门户的桩头,另一些就是为了维系那些勾结执政利益得到稍许便利与好处的人,这些元素到今天殖民国家残留的民主制度中仍明显。

由于以少不能制多,只有透过里头以强制弱,发展另一套的遴选机制,那就是武斗!武斗的模式选举工头。

但是后期发展工头多了,他们善于用脑与平衡自己与猪仔或殖民之间的关系,发展自己的实力。这就是目前角色上不中立,好处上像权力靠拢的一群。

另一群是由于看不惯这些不捍卫自己人角色,自己组织的乡团与秘密结社。延伸的是现在的角色遗留的许多社团。

还有一些就是远早就到殖民地贸易从商或其他经济行为,他们与当地的关系密切,谁与他们有利害关系,就想尽办法同化获得对方的认同,从而得到最大的好处,这些是典型的骑墙派,却往往是被执政者最信任与任用的士绅名流,例如娘惹巴巴。他们有者由于与前势力关系良好,所以充分感染前者的文化;另一种由于从前者的关系表象中出现巴结新实力,出现殖民政府最直接有力的助手。所以,很多原有的他们根本上不懂自己的原有文化,甚至敌对与唾弃,这就是所谓的权力腐朽人心的例子。

他们为什么居为少数人却得到认可,由于他们视时务,懂得好处;所以在他们在殖民离去的时代,又转向大众靠拢,形成意愿政治的回归。

所以,民主对于大众有许多截然不同的感受,殖民地人民比其他非殖民直属的地方,他们更懂西化民主的概念。

问题是一再的次文化殖民与未有民主感化教育与公民认识,只是规矩教导奉公守法,简直就不可能落实民主真谛,当家做主。

所以,这层次的差异必须改变。

最终,我们会发现民主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既然是当家作主,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参与,如何参与?多少人参与?参与后的人民意愿的最终整体看法是什么?是不是可以依据特定的部分众人需要发展他们的需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而非牺牲;也不是领袖主宰民众意愿,或领袖把自己的意愿当大家的意愿,这些发展成“民之所欲,务必落实”才对!

没有评论: